浙江在线10月29日讯
昨日下午,在一堂由杭州市长寿桥小学与社区共建的课程整合教学展示课上,一组学生兴致勃勃地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
“我们关心的问题是社区里到底生活着多少老人。在咨询了灯芯巷社区的叔叔阿姨后,我们得知整个灯芯巷社区共有人口4458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040人。按照国际标准,灯芯巷社区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值得我们大家关注。”……
为了完成这项课题,小学生们走进社区、走近老人,做调查、画图表、拍录像,学得不亦乐乎。这样的课程改革探索激发了第五届“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各国与会专家们的智慧火花,大家一起热议“课程改革与社会进步”。
课改已成国际性难题
说起课程改革,各国教育专家都皱了皱眉,这似乎已是国际性的教育难题。“实行课改后,我国中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存在好几个误区。例如,为了让学生达到对语文的基本理解,教师往往要创设情境,把作品放到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被延误了……”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裴娣娜不无担忧地告诉记者。
美国西雅图太平洋大学国际课程研究中心教授埃利斯则坦言,带有美国特色的课改——教育的标准化运动也面临着问题。他说:“1989年美国出台了数学课程标准,之后其他学科也设立了相应标准。该标准分为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前者提出了‘教什么’,而后者则是‘测什么’,然而两者间的关系并未得到很好的处理。再加上美国各州有不同的教材,学生的流动性很强,难以实行统一的国家标准,所以该运动到目前为止并未取得成功。”
此外,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也同样面临着课程改革跟不上时代脚步等各种各样的课改难题。
小课堂牵手社会大学堂
如何使课改从一道国际性难题转变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杭州下城区教育局局长周培植提出:“除了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我们还实行社区教育,因为社区的环境对新课改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1世纪的学校与以前学校的区别之一,就是它只承担了一部分的教育责任,其他的教育责任由社区和家庭担负。因此现在的课堂往往是孤立的,与社会脱节的。孩子们无法将课堂里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到生活中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盛群力分析说,“所以我建议通过课改将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整合起来,例如每周定期去社区调研、请社区工作人员来学校办讲座,让孩子们通过社区了解社会变革,也不妨将社区因素引入校本课程,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学习就是生活,这才能体现教学改革的思想,使课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方式。”
不少与会专家对盛群力的建议表示认同,并认为长寿桥小学的那堂课就是很好的例子。该校创办的携手“1+6”系列活动家喻户晓,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并不是简单的校外活动,而是一门综合课程。孩子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为他们生存的环境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没家长支持课改是空谈
让社区成为课改新阵地,不仅得到众多教育专家的认可,也获得了家长们的支持。长寿桥小学五(2)班学生毛景晶的爷爷听完展示课,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是宝贝,得到的一切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社区课堂的教学既让孩子们接触了社会,也懂得了尊敬老人的重要性,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生动、深刻的一课。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这是课本上很难学到的。”
“其实,课程改革需要的不仅是老师和社区这个大课堂,还有家长。没有家长的支持,课改是空谈。”澳门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单文经说,“课改总是说要孩子们快乐学习,但这种快乐不是所谓的‘削峰填谷’,而是必须经过努力和牺牲,不让孩子接受竞争压力,将来就没有竞争力,所以家长必须有让孩子在受挫中成长的意识,这样才能真正推动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