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体制的推进,长三角的发展正在由投资推动、资源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日前,浙江省嘉兴市市委书记陈德荣带领嘉兴市党政代表团在上海考察时说。在长三角地区,以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正在逐渐成为区内各个城市的共识,而这种发展思路的变化则使长三角城市间合作变得更加紧密。
创新驱动助推长三角区域融合
“这几年,长三角一体化在推进过程中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陈德荣说,三五年前,城市间的竞争因素要远大于合作,而现在合作的动力要远大于竞争。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因为长三角发展动力正在由投资推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在市场化初期,长三角的发展以投资推动型、资源消耗型为主,而由于资本、资源等要素的稀缺,以争夺这些要素为目标的竞争在长三角城市间展开。各地区争相出台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制造业、劳动密集 型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当时长三角地区发展的主要特征。
但是随着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其资本的集聚效应已经显现,资本要素对于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限制已经远不如从前。并且随着土地、资源、环境压力的日益沉重,资源消耗型的发展模式也不再适合于长三角发展。“创新,这一发展要素正在成为长三角发展的新的限制性条件。”陈德荣说。
由于长三角各城市发展水平的不同,创新要素--人才、技术、信息的分布和集聚能力有着较大差异。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无疑是集聚创新要素能力最强的地方。不过,相对于资本、资源等发展要素,创新要素有着共享的特性,由此长三角各城市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在《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长三角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等不断深化的基础上,长三角地区正在通过创新要素的流动,深化彼此间的合作。“嘉兴将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从上海吸纳更多的创新要素。”陈德荣说。
差别化比较优势集聚创新要素
在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后,如何集聚创新要素成为摆在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面前的问题。许多地区政府首先选择了打造创新环境和创新平台。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园、无锡新区创新创意产业园在无锡开园;上海建立了“2577”创意大院;嘉兴更是在近3年内引进了30多家国内外一流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机构。
“要推动创新,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创新要素的供给,包括人才、技术和信息。”陈德荣说,除了搭建创新平台外,如何发挥自身城市的差别化比较优势集聚创新要素是关键。对于长三角城市来说,不可能像上海那样集聚最高端的人才,但是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集聚层次稍低的人才。嘉兴市为此提出了“净收益”最大化的概念,为人才营造低廉、舒适的生存环境。“和上海、杭州相比,嘉兴较低的生活成本是我们的比较优势。虽然我们不能提供像上海、杭州那样的高薪,但我们力争做到去除生活成本后的‘净收益’能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陈德荣说。仅2006年,嘉兴市就引进市外人才13216人,每万人引进市外人才数为39.5人。
此外,嘉兴还利用距离上海最近这一优势,积极接轨上海,引进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的技术、人才,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转化中心、上海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乌克兰科学院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纷纷在嘉兴落户。“我相信,在新一轮的创新发展中,嘉兴将成为长三角创新的‘明日之星’。”陈德荣信心满满地说。
考核机制推动长三角合作
创新要素的集聚要依托长三角各城市间的合作和创新要素的共享。怎样来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呢?
嘉兴市在2005年出台了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考核办法》,把全年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工作目标分解责任到每个部门,根据其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有效地带动了各部门的积极性,把融入长三角、接轨上海的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嘉兴市还建立了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工作统计、信息报送和会议交流与督查等一系列制度,通过对一些指标和数据的衡量分析,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
通过融入长三角考核制度,嘉兴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合作与交流。截至2006年,全市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企业(注册)已达4484家,外来注册资本累计69.04亿元,其中来自的上海1000家,占外来注册资本38.3%。经济外向度也从2002年的45%提高到2006年的75%。同时,嘉兴和长三角地区教育、科技、金融等方面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成效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