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在距蓝藻大面积暴发的一个月后,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表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关于太湖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下更大的决心、以更高的标准、用更严的措施,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全力打好治理太湖攻坚战。7月7日,在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会议上,他更是表示,要以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整治太湖污染。
太湖必将迎来一场更猛烈的风暴,与太湖相关的产业、行政官员也必将重新洗牌。这种勇气不是所有在任官员都有的。这是对生活在太湖流域的民众负责,也对子孙后代负责。有这种态度,再以刚性政策,太湖之美再现完全可以期待。但太湖的整治过程绝非能够一帆风顺,因为利益切割从来都不是易事。笔者认为,整治太湖:
首先,彻底清除地方保护。一些对太湖污染严重却是地方财 政主要支柱的企业被整治,对地方经济的重创显而易见,地方政府能甘心情愿?或有意或无意的阻力,直接反映就是必然减缓整治进程。显然这是不能允许的。虽然刚性制度、严厉措施能够暂时地抑制住部分地区的“地方保护”欲望,但不是长久之计。不解决地方政府财政隐忧,即便他们“识相”地暂时支持整治,却在伺机风暴过后卷土重来。
其次,彻底改变环保部门独自作战局面。环保不应是一个人的战斗,现实却是,甚至国家层面上,环保重担都压在了权力并不大的环保部门身上。于是,年年环保风暴都刮,年年污染依旧。被寄予厚望的环保部门总感到势单力薄,公众对环保风暴“雷声大雨点小”的不满、指责演变成对环保部门失职渎职的问责、诅咒。太湖牵涉到的利益群体更是纷杂,切割这些利益更非环保部门能够解决得了的。比如,地方保护完全有可能让环保部门束手无策,一个部门怎能与一个政府对抗?
再次,彻底转变各级政府环保认识。经济发展总要付出环境代价,先发展经济再以经济弥补环境,是很多地方政府的共识。于是,只要能发展经济,不惜一切代价引进。厦门PX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每年800亿的财政收入让厦门官员看不到PX像定时炸弹样随时引爆的可能。走出“先发展再治理”怪圈,即彻底转变这个共识,代之以“环境先于经济”,什么地方保护,官员政绩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这个共识的形成,尚需时日。应以刚性、严厉的制度来弥补时间之短,以高压态势,给官员以紧迫、严重之感,以更快更有效的治理太湖。
为什么对民众没有期待(或是强制要求)?不说别的,仅喝到、用到腥臭自来水的无锡民众,对整治太湖的迫切需求就能看出他们的环保态度。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环境被破坏,最大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民众。他们期待,但他们并不无决定权,就连闹得比较凶的厦门民众也是。而政府官员,往往成为破坏环境的受益者,他们喝的用的住的,非民众可比。
太湖并非只是江苏的太湖。这也是太湖整治的最大困境。即,太湖整治需要太湖流域兄弟省份的全力合作才可。对于有意作为的江苏而言,必须直面这个困境。地域性制度,地域性努力,恐怕难还太湖“天下秀”,难还太湖之美。也是江苏省必须考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