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海域自古以来,不论是对外交流还是贸易,位置重要显而易见。现在就简单说说唐宋时期的舟山海域海运之兴盛。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甬江流域(包括舟山群岛)与越州分离单独设置明州,舟山群岛集岛为邑定名翁山,隶属明州(今宁波)。建县后,翁山成为重要海盐产区,富都盐监为全国十监之一。渔业生产亦由自采自食向自产自销发展。
自明州州治迁至贸阝县县治三江(姚江、甬江、奉化江)口后,明州贸易港开始形成并发展。从此,地处明州东北方的翁山海域在海运业上,地域位置之重要亦渐突现。其时,有日本使船靠泊明州港。中、日间经营贸易形式有两种:一是朝贡贸易,即日本遣唐使向唐朝廷进贡物品及方物,唐王朝则回赠礼物并按级给予赏赐。二是民间贸易。明州民间商船横渡东海,经日本肥前值嘉岛,入博多津,往来于日本与明州之间进行贸易。
唐天宝年间(742~756 ),高僧鉴真乘商船两次经翁山县境东渡日本。天宝十一年(752),日本孝谦朝遣唐使舶3艘首次横渡东海经翁山海域抵明州港登岸。至唐朝中期,境内普陀山已是海东诸夷放洋之地。至公元907年唐朝灭亡止,日本10余次遣唐使舶和30余次贸易商船往来于明州和日本博多津。
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置昌国县。县内增建盐场,并有水产品加工厂数十家。渔、盐产品除销售本地外,亦有直接销往明州。
北宋时,明州既是全国造船业的重要基地,也是著名的贸易港之一。史载,出使高丽使者乘坐的“万斛船”,载重当在今500吨以上。宋真宗咸平二年(999)明州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和办理船舶进出口签证等事宜。昌国县对外贸易由明州市舶司管辖。
当时日本采取锁国政策,故往来中日间的船只皆为中国船。据统计,其间中国赴日商船达70余次,而中国与高丽间互遣使团,商舶往来较为密切。至北宋末年的55年中,明州商船航行至高丽经营贸易达120余次,往来船只多在昌国海域锚泊、候风。
南宋,昌国县人口增加,渔盐业日臻昌盛,海上交通亦趋发展。县内设有津渡“舟山渡”、“金塘渡”、“竿缆渡”。南宋宝庆《昌国县志》载:“舟山渡,去县五里,趋城由此涂出”。嘉定十六年(1223),昌国县令赵大忠,继建驿铺舟山馆后,又新创舟山渡堤岸。明州府置渡船两艘,由昌国和明州对驶,并委派江东寨兵分番撑驾。宝庆三年(1227),胡榘以兵部尚书衔任庆元府(今宁波)知府,捐钱币500余缗新造两船,继续通航定海(今镇海)和庆元,改命昌国县管辖的三姑寨兵撑驾。其时,“舟山渡”为今定海志书记载官渡之始。“竿缆渡”通航蓬莱乡(今岱山),“金塘渡”通航定海(今镇海)、昌国(今定海)。
当时,渔民捕捞的海产品,除销庆元外,为延长海产品保存期,提高食用和交换价值,还加工成鱼鲞、腌鱼远销杭州及江淮等地区。鱼胶远销荆襄等地。杭州的二百余家渔商还到昌国购买水产品。全县年产海盐四万余袋(每袋三百斛),所产鱼货和海盐,大部运销江浙沿海。淡菜干作为贡品运往朝廷。开庆元年(1259),鱼货销至扬州,购回粮、油、竹、木、布匹及杂货。
南宋时,明州港对外贸易国主要仍为日本和高丽。朝廷鼓励商人出洋贸易。招徕外国商船来港。高丽、日本商船多往来于昌国、明州。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使臣杨应诚等以海舟发高丽,复五日至昌国县,航期只有六天”。尚有南洋数国商船和贡舶进出明州港。庆元元年(1195)后,“凡中国之贾、高丽与日本诸蕃之至中国者”,惟庆元进出。明州港对外贸易的兴盛,带动昌国县的渔业、造船业和海运业亦趋发展。时昌国县少量鱼鲞、腌鱼由明州港转运日本,少数船只则直接参与明州港的对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