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31日讯
120多年前,清朝军队在镇海大战103天,击败了入侵法军,取得中法战争期间(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海岸保卫战的首次胜利。
3年前,在安徽发现的13幅《甲申浙东海防图》,真实记录了那场战役。昨天,“中法战争镇海之役珍品展”在镇海举行,《甲申浙东海防图》等珍贵文物首次亮相宁波,引起不少市民的兴趣。
13张海防图清楚逼真
昨天,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甲申浙东海防图》用透明玻璃罩着。
这13张海防图均为绢本工笔画,每幅长106厘米,宽77厘米,辅以文字说明,内容涉及军事布防、后勤保障、外交干涉、电报通讯、交战情形等各个层面,即使是对战役一无所知的人,只要细心看图,也能对战争经过有个大概的了解。
海防史专家洪余庆考证,当时,浙江巡抚刘秉璋为了向慈禧和光绪皇帝奏报镇海口布防和战守组织以及得胜经过,命令宁绍台道薛福成绘制这组秘密军事图。
3年前发现的一级文物
浙东的海防图怎么会到了安徽呢?
刘秉璋是安徽庐江籍人,这位淮军的重要将领长期领兵打仗,1883年被任命为浙江巡抚。中法战争镇海之役时,刘秉璋是实际上的最高决策者和指挥者。
刘秉璋回到安徽老家后,将这套海防图带回收藏,继之辗转至安徽省博物馆,直到3年前被整理发现,鉴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的专家介绍说,这套海防图,透露出丰富的历史信息,对研究当时镇海和整个宁波地区的军事、政治、城市建设、文化历史等具有极高的价值。
胜因一:百年前的电报线
海防图实绘了我省最早、最长的一条有线电报线。
在《杭至镇设立电杆》分图中,一条从杭州一直延伸到镇海境内的电报线,每根电线、电杆都绘得清清楚楚。
洪余庆分析,当时,正是由于这条电报线路的开通,才使得刘秉璋能够“遥控”指挥,快速有效地下达命令,对取得胜利起到巨大作用。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早在1885年之前,宁波的电讯业就已相当发达。
胜因二:巨木筑起海底拦坝
在分图中还有一幅《机器打桩》图,展现了100多年前的海底打桩机。
洪余庆介绍,中法镇海之役时,为防止法舰攻入内港,清军决定在镇海口招宝山与金鸡山之间,用巨木筑一条海底拦坝。但当时人们是如何在巨浪的冲击下将巨木桩打入海底的?史料对此未见记载。
在《机器打桩》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镇海口海面上架起4台用巨木搭成的打桩机,竖在排木上,有四五人在桩下转动粗大的索轮,另有一人在桩顶拉动滑轮指挥。
为防止打桩机因潮水涨落而移位或倒塌,他们用近百根排木把机器固定起来。一处地方打桩完成,只要拉动排木,就可以移动打桩机继续作业。
胜因三:宁波商人沉船堵口
在《机器打桩》和《水路勇丁挑石头沉船》等分图中,可以看到一艘标着“宝顺轮”的大货船。
它们印证了史料有关记载: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前夕,当地军民虽然加紧筑坝严密备战,但为了其他船只在镇海口的通航,他们特意在拦坝中间留出了一个20米宽的缺口。不过,战争一旦打响,必须立即堵住这个缺口。当时的宁波商人向抗法军队提供了“宝顺轮”大货船,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沉船堵口。史料记载,当时的宁波商人曾明确向清政府表示:“随时可以借船,不计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