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春 林云龙 摄
浙江在线10月31日讯
仲向平就坐在青石铺就的天井里,被两层小楼围合起来,背后是雕梁画栋的杉木窗格,讲着杭州老房子的故事——从达官贵人的花园别墅到身边的杭州墙门。听故事的人拉来小竹椅子、骨牌凳、靠背木椅,团坐在仲向平周围,没地方坐了,50多岁的蒋大妈只好站着斜倚在木门上,抱着搪瓷杯子暖手。
昨天,“邻居节·人文讲堂进社区”开场演讲在霏霏细雨里开场,虽然杭城的气温骤低,可杭州老房子专家仲向平带来的一场精彩演讲,却搅动得老房子“吴宅”里头的空气热腾腾的。
“今天我们就是交流,随意,我用杭州话讲啊。我小时候就住在吴山上面,也是大家的邻居嘞!”仲向平一句简单的开场白把吴牙社区的高奶奶逗得咧开嘴来。
家住卖鱼桥的杭州市民许强专门赶了来:“仲老师,你写的《杭州老房子》,能不能给我签个名呀?”
吴宅主人吴振棫的第6代孙吴廷珷专程回到主屋听演讲。“我现在是第6代中最小的一位,”他指着吴宅锡祉堂西面的房间告诉记者,自己就是出生在那里,“吴宅以前还要大,自己除了工作学习在外以外,在这里十足住的年岁有30年之多。”
从“城隍山上看‘黑木耳炖豆腐’”讲到“老房子是永远的牛市”,因为多年来亲身参与老房子保护,仲向平的故事不仅仅风趣而引人入胜,甚至不仅仅饱含了文化底蕴和古城历史,更多的是对老房子深深的情感和对老房子保护的思路和心路历程。当他苦口婆心地说“老房子,我们市民只求存在不求拥有”、说“多一处老房子,也许能为西湖多留下一位游客,多赚一夜房钱”……记者真的希望所有“邻居”们都能在吴宅现场,都能听到这样用心的演讲。因为篇幅所限,这里只能撷取几个故事。
毛泽东来杭43次
从1953年开始,毛主席43次来到杭州,少则三四个月,多则半年。他把杭州称作是自己的第二故乡,还说自己是半个杭州人。
“当时起草宪法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葛岭,而位于西湖丁家山畔的刘庄,就是他在杭的居住地。”有人问,毛主席为什么不写西湖诗词?仲向平介绍说,毛泽东谦虚地说,有了“淡妆浓抹”句,再也写不出好的了。不过,毛主席还是为我们的杭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如《三上北高峰》、《看潮》等。
黑木耳炖豆腐
仲向平告诉身边的邻居们,老底子杭州的房子一色的白墙黑瓦,只得两种颜色,又都只有一两层楼,从城隍山上看下来,活像“黑木耳炖豆腐”。
仲向平小时候就住在吴山上头,“吴山天风”这几个字下方,老房子里有假山有天井有回廊,老房子被拆的时候,和普通百姓们一样,可以搬到新房子住,年轻的仲向平并没觉得可惜。可那原本是座清朝外交官的旧邸。
到了今天,“黑木耳炖豆腐”消失不见,诺大杭州城大约只剩了500座老房子。
500米河坊街
“1999年早春二月,河坊街的老房子上几乎都写上了一个红色的大大的‘拆’字。几乎所有的人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旧城改造,太平常了。”仲向平当时并没有想到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于是拿着相机来到河坊街上,请弹棉花的老伯从店里挪出来些,为他和百年老棉花店拍了照片——想用图片和文字的方式,抢救这些将要消失的宝贝。
可当时一家报社的副总编辑坐不住了,他和仲向平谈到了这件事,还专门给市政府写信,当时的杭州市代市长仇保兴积极批示,这才抢救下了这条曾经是古代杭州的“皇城根儿”的历史街区。
“现在逛河坊街的游客常常觉得,南京的夫子庙可以逛半天,怎么河坊街半个小时就走完了?其实老底子从吴山广场到柳浪闻莺都是河坊街,何止500米?”
老房子始终是牛市
“股市涨涨落落,有盈有亏,有牛市,也有熊市,可是古建筑的价值曲线呢?那些杭州的老房子呢?20年也好,200年也好,它们永远是牛市!”仲向平说,杭州的老房子都有历史根基,更有这么多这么多的历史故事,它只会随着时间慢慢地积累,只会越来越有历史沉淀。
有趣的是,仲向平还无意中透露了他对杭州“新房子”的看法。
“在城市族群中,城和湖紧密结合,杭州是一个特例,”仲向平骄傲地说,“这在全国是唯一的,其他城市的湖都是在郊区,即便是瑞士日内瓦,湖也在郊区,离主城区比较远。”所以杭州的新房子,价值跟着地块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