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征集:录制一份声音资料,送给西藏盲童。录制的资料主要是适合于5—12岁年龄不等的儿童读物和听力材料。中文和英文的录音材料(最好有关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较长的童话或者是优美的散文等等,而非流行歌曲之类,另外还非常欢迎英文录音材料),最后所有的声音数据将会被刻录在一张CD上,寄给西藏的盲童。”
从11月份开始,浙江大学内部论坛上发出了这样一则征集志愿者的帖子。
该活动的发起人是竺可桢学院大二女生王兖。
浙大女生“寻声记”
两年前,杭州媒体上一则不大的消息《哈佛女孩杭州制造》里,有句并不起眼的话,新闻的主角、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三女生杨露子“无意间发现了一所由德国盲女萨布瑞亚开办的西藏盲童学校,那里缺少语音资料……”她在班上发起了支援西藏盲童的“点字无疆界”活动,为西藏盲童们录制自己朗读的中英文有声资料,内容涉及童话、名著等等。
自从杨露子去了哈佛,“点字无疆界”的活动也随着大家高中毕业而淡去。但当时参与活动的一名女生,现就读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王兖,仍很惦记那所素未谋面的“西藏盲童学校”和“点字无疆界”活动,于是今年暑假,王兖自费踏上了拉萨之旅。
在她归来后整理的文字当中,流露出对西藏盲童学校汉语教学资源缺乏的忧虑:
来到了美丽的西藏,但却发现拉萨当地的居民对西藏盲童学校并不了解。盲童学校的孩子和许多老师都来自偏远的山区农村,他们很难用藏语以外的语言向我描述学校的具体位置,老师会说一些英语。
辗转打听后,在位于拉萨江苏路上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旁,我绕到了右边一条不起眼的小路上,远远听到孩子的声音,在我面前的一扇具有藏族特色的红色大门后,我见到了一座两层的藏式小楼。要不是门口挂着‘visiting time’(可探视时段)的牌子,恐怕我不能分辨出这是一所学校。”
来到了老师办公室,首先闯进我眼中的是一个房屋模型,老师会带每个初来上学的孩子用手触摸这个学校的模型,让他们了解学校的构造和各个房间的用途……
在模型的一边,是电脑和打印机。这里的电脑是用盲文键盘输入的,而且在输入时电脑还会发声显示你的输入内容。同样,这里的打印机也不一般,它是孩子和老师的“纸和笔”,能够打印出凹凸不平的盲文。但很遗憾,孩子们只能轮流用少得可怜的盲文打印机,因为特殊的打印纸一张就要一元钱,非常昂贵,不管是老师还是孩子,都非常珍视每一份打印材料。
学校唯一的教室里,三十几位不同年龄的孩子每天都轮流在这里学习不同的课程。教室前方的一台CD机,成为了我们和孩子交流的桥梁。
孩子们没有玩具,后院有结着梨子的果树,还有一只可以陪他们嬉闹的黑色大狗。爱玩的天性使得他们能够抱着果树摇梨子送给我吃。
跟着他们的脚步我们在孩子们的宿舍里给他们照了相。整齐的床铺让孩子们非常骄傲……
盲老师和学生:想学好汉语
我并不惧怕长途采访,但当我听王兖说,那里的老师和孩子都说英语和藏语,不擅长汉语的时候,我傻眼了,也明白了他们为什么最需要汉语声音教材,我意识到我无法用汉语顺利地去采访他们的故事,用英语,也会大打折扣。
还好浙大藏族班的学生看到了寻声的倡议,记者从这位志愿者那里了解到了一些情况。
于是,一段藏语、一段汉语的采访在电话机边开始了,断断续续,我们了解到,这所学校现在已经有了三个分校,拉萨的分校有近40名学生,6名老师。
“我们的孩子有很多都毕业了,还有去西藏大学的,不过学习很苦,每教一个字,我们用英盲文、藏盲文、汉盲文同时标注,因为国外志愿者多,所以孩子练习英文的机会多,汉语老师也有,但需要一句汉语、一句藏语注释的那种听力材料,这太难找了……可是汉语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学习内容。”吉拉老师说。
吉拉说,她能从一个藏族贫穷盲女成为如今为数不多的盲人“海归”,要感谢这所学校。
“我一出生就看不见,眼睛只有微弱的光感,两个哥哥也是盲人,三个人几乎就是妈妈的累赘,甚至连被子也不会叠,也没钱上学。”
“直到有一天,拉萨的姑姑把我们带到了西藏盲童学校,免费上学,当时,班上总共才四五个同学。”
“老师教我们用触觉和听觉去感知世界,我们练习洗衣服、做饭,学英、藏、汉三种盲文、数学。我们还学电脑,盲人怎么学电脑?呵,我们的电脑键盘连接了一个特殊的有盲文的触摸板,还能发声。”
2005年,在萨布瑞亚等人的帮助下,吉拉去了英国留学。“整个大学就我一个盲人,专修语言学。当时其实老师对我没有什么信心,于是我每天四点钟起来学习,当然,是摸盲文……”
现在,吉拉仍然在留守这所盲童学校,不过她还与其他几个盲女在拉萨管理着一家盲人按摩诊所,她希望能教授藏族的盲人们学会更多的知识和生活技能。
学生康巴,今年12岁,可以说些“你好”之类的简单汉语。“我只能看见我的手指,1米以外的东西就看不见了。我的理想是什么?应该是想成为一名汉语老师,现在汉语说得少,可是走到拉萨城里看看,说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不学好,以后怎么工作呢?我一定要当汉语老师,教更多盲孩子学汉语!”
老师尼玛说,“我们这里的孩子毕业以后,出去可算是‘知识分子’,外面很多人还不会用电脑呢,会三门语言的人也不多啊。”
你是否愿意加入“寻声”队伍呢?
“学生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想,送去我们的声音,应该是我们做得到的。”王兖说,同学们的录音条件也很有限,只能通过网络下载录音软件,头戴耳麦、在寝室里DIY,希望寻声活动能扩展到社会当中,或许社会上也有热心人能为西藏的孩子们寻找一段教学素材文字,用自己的声音为他们念上一段风土人情。
在王兖的倡议下,浙大竺可桢学院团委青年志愿者实践部发起了这次寻声行动,向全校征集适合5到12岁孩子的文学素材,征集文字的朗读者和声频文件制作者。你是否愿意加入“寻声”队伍呢?
比如,您可以向早报推荐您认为适合的朗读素材或者报名参加声音录制,经筛选后,浙江大学西藏班的大学生志愿者将对适合的素材进行翻译,与您一起共同制作有藏语语音注释的音频资料CD。
比如,您也可以为志愿者们提供好的录音点子,推荐好的录音场所。
再比如,您是一位近期要去拉萨的驴友,你可以成为CD的爱心快递使者,替我们亲眼去探望那里的孩子们,把那里更多的信息带给我们,让我们的爱心延续。
读者可以通过热线0571-85055555来参与,还可通过进入e早网www.jrzb.com相关主题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