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发现的最新史料 通讯员 钱璐斌 摄
浙江在线11月08日讯
今年9月9日,民政部召开了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问题论证会,对“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的内涵作了界定,并向社会各界征集线索。
在会上有专家指出:“杭州市柳翠井巷居民委员会很有可能是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但由于相关史料中提及的有关杭州市上城区区公所关于居民委员会建立试点的通讯稿还未找到,上海、天津、武汉、济南等地的相关取证工作仍在进行等原因,目前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于9月11日来到了杭州市档案馆,试图找出一些有力证据。在翻阅了从建国后到1953年这一时期的大量民政资料后,记者终于发现了薄薄的6张纸——用毛笔小楷写成的《上城区公所进行废除保甲制度初步建立居民委员会》通讯稿,该通讯稿由当时杭州上城区公所的通讯小组采写。文中对我省第一个居民委员会的选举过程作了详细的记录,并提及了具体日期:“自十月十三日至十月廿五日,经过半个月的突击工作,已有一个居民委员会宣告成立了。”
本报在第一时间将这个关键证据传给了杭州市民政局。
9月14日,杭州市民政局向民政部上报了这个证据,以证明杭州是全国最早建立居委会的城市。此后,记者从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城市工作处了解到,根据他们手中所掌握的史料,这个成立于10月25日的居委会很有可能是新中国最早的居委会。
苦心查证独家发现重要史料
自9月份本报记者发现相关史料,证明杭州最有可能是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的诞生地以来,“新中国第一居委会”究竟花落哪一个居委会,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11月6日,记者在杭州市档案馆多方查阅资料后,发现了一张列有杭州首批居委会名单的《杭州市上城区现有居民委员会/乡政府村公所调查表》。比照此前发现的证据——一篇报道当年居委会成立状况的通讯稿,“上羊市街居民委员会”浮出水面,种种证据表明,它很可能是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
疑虑重重第一居委会名称史料中并无记载
但这个居委会叫什么名字,通讯稿并无记载。
而在这之前,已被基本定为“第一个居委会”的杭州市柳翠井巷居民委员会,由于缺乏核心证据,“第一”的身份始终存疑,虽然唯一健在的柳翠井巷居民委员会首任生产委员钱珊瑚能回忆起当时选举的情况,跟《当代杭州民政》中所描述的上城区第一个居民委员会民主选举情况类似,但因为钱珊瑚已不记得当初柳翠井巷居民委员会成立的具体时间,她的回忆只能起到间接证明的作用。
经过查找,记者又找到了1949年12月24日《当代日报》(《杭州日报》前身),刊登的一则消息《摧毁反动的保甲制度杭进行组织居民委(员)会》。其中提到,杭州市组建居民委员会工作始于10月中旬,“以上城区进行较迅速”,“已先后建立了候潮门、六部桥、上仓桥、凤山门等二十二个居民委员会”。既然是按先后顺序,为什么其中仍然没有提到柳翠井巷居委会的名字。
而根据1952年7月的《上城区柳翠井巷居民区调查报告》所描述的,7个被选举出来的委员的身份、职业构成与通讯稿里所叙述的内容也并不完全符合。
新发现的关于第一个居委会成立的通讯稿虽然证实了杭州很可能是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的诞生地,却对“柳翠井巷”是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提出了新的疑问。
●链接
上羊市街在现在的江城路一带。江城路北段自望江门至城站广场,宋称马坡巷,明称上、下马坡巷,清道光咸丰年间名洋市,清季改称上、中、下羊市街,民国称上、下羊市街。1953年全路拓宽,1981年起,统称江城路。——《杭州市地名志》)。
新中国最早的居委会究竟建于何处?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根据通讯稿提到的一些线索又寻访了候潮门、六部桥一带的居民,但因为很多老居委会干部都已经去世,线索就此中断。而在此之间,记者又先后两次去了杭州市档案馆,却一无所获。
11月6日,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记者再次求助于杭州市档案馆。前后输入十几种不同关键字后,终于找到了一份有力证据:《杭州市上城区现有居民委员会调查表》。
该调查表列出了上城区在两个月中建立的首批14个居民委员会名称、主委或组长、委员人数、所辖居民小组数、所辖户数、业务情况等。
根据通讯稿中所提到的内容:“共有居民二千余户,选出了九个居民委员,……居民委员会之下分割为四十个小组,每组约有居民五十户左右,公推组长一人,副组长二人……”在这首批建立的14个居民委员会里,只有“上羊市街居委会”与之完全吻合。
之后,记者又发现了一个证据:《取消保甲制度建立居民委员会半年工作总结》,其中有一个细节描写:“例如羊市街的人力车工人,他的老婆起初坚决不让他当,经教育后都同意了,而且很喜欢。”这个细节与通讯稿里描述的“三轮车工人高顺元,他是人力车公会的小组长,群众又选他当居民小组的组长,他的妻子坚决地不叫他当……我们到他家里去访问,鼓励了他,说服了她,他们很愉快地接受了。”
而通讯稿里提到的铁路工人吴学源与上羊市街所在火车站附近的工作环境也比较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