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最快到最具幸福感,话语权争夺中的人本胜利是很大的进步,但更加期待另一层次上的话语权能完全回归公众,就是幸福感这类主观的感觉能真正地由公众自己表达和阐述,幸福感的考量应该纯粹由公众和民间主导而非官方主导。
近日,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发起、中国市长协会等机构参与的“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评比出炉,杭州名列第一,沈阳、宁波、青岛、成都等城市以各自的魅力诠释了幸福,由市民代表为各获奖城市颁奖。此次幸福感评比内容涵盖城市各方面,包括生活节奏、人情味、生活便利程度、自然环境、安全感等等,由每座城市市民为自己的城市打分。调查历时八九两个月,共收到有效问卷276万份,网络点击3000万次。(11月7日中国网)
看到“最具幸福感城市”评比,想起前几天公布结果的“中国最快乐城市”评比成都荣登榜首———我们的城市评比有了一个巨大的价值转向,形象、速度、GDP等物化的发展符号越来越边缘化,人的生活感受越来越成为评价城市的主流、强势、公认的价值标准,城市也越来越倾向于追求“最具幸福感”、“最快乐”、“最宜居”等当作张扬城市形象的符号。
就在前一两年,舆论空间中竞逐和喧哗的还是这类城市排比,什么房价最具竞争力城市、房价最有潜力的城市、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最具豪宅潜力的城市、最具国际化形象的城市、GDP增长最快的城市、最宜商的城市等等。可如今看来,这些符号已经渐渐被边缘化了。“房价最具竞争力”、“房价最有增长潜力”甚至都成为了城市形象的一种负面标签,“发展速度最快”也已颇受舆论的批评,而“GDP增长最快”更是失去了往日“遮百丑”的“神奇”。取而代之的是,最具幸福感、最宜居、最快乐、人居环境最好等占据了城市排名的主流价值。
这种标准的转变后面是城市发展话语权的争夺,是评“房价最有潜力的城市”,还是评“最具幸福感的城市”,这涉及到由谁掌握评价城市的话语权。显然,最宜商也罢,房价最有潜力也罢,其中掌握着话语权的是官员或外来投资商、房产商等特殊利益集团,评比是以他们的利益为中心、围绕着他们的利益偏好而设置的。房价最有潜力则房产商越能赚钱,GDP增长越快则官员的政绩资本就越雄厚,最宜商也就最有利于资本追逐利润———实际上这些评比也常由这些利益集团操纵,房地产商以雄厚的资金明里暗里地操纵着这类排名,以排名“引诱”城市攀比房价。而“最具幸福感”、“最快乐”等评比中虽然也潜藏着商业价值,但至少也是以普通人的生存感觉为中心和价值尺度的,从价值取向上,公众掌握着城市评价的话语权。
从当下流行的城市评比取向看,在这场城市发展话语权的争夺中,公意占了上风,“城市适不适合人居住”、“生活在其中的人幸不幸福快不快乐”逐渐主导着城市的排名,高房价、高生活成本成为“过街之鼠”,高增速、外观形象退居边缘,幸福感、和谐指数、人情味、生活节奏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价值越来越强势。
从“发展最快”到“最具幸福感”,话语权争夺中的人本胜利是很大的进步,但更加期待另一层次上的话语权能完全回归公众,就是“幸福感”这类主观的感觉能真正地由公众自己表达和阐述,幸福感的考量应该纯粹由公众和民间主导而非官方主导。
“最具幸福感”虽然反映着人对城市发展的需求,但很多时候“幸福感”是由官方设计出来的,根据自身对幸福的理解一一细化为许多指标,这种设计包含着一种“数字专制”:一个人可能明明感觉自己很不幸福,但在官方自上而下“幸福指数”的统计框架中,他的幸福感却非常高;根本不幸福的人却要在精神上被强迫和别人一起“幸福”,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数字强暴。如果公众不能掌握幸福的表达权,“最具幸福感”很多时候会成为政府彰显自身政绩、标榜自身形象的工具。
“幸福感”压过经济增长数据,而且幸福感纯粹由公众自己表达,真正能反映大多数人的生活感觉,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