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文化”要积累也要创新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陈永昊
我觉得是“送文化”催生了“种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主体的不同。“种文化”的主体是农民。在“种文化”过程中,我觉得应该注重好的基因的培养和改造,农民身上那些优秀基因应当加以激发。
另外一个问题是可持续性的问题。创新是重要的,积累也很重要,没有积累老是重新开始是不行的,所以“种文化”的持久性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要从制度、骨干、政策、经费等方面研究。
“种文化”激发农民文化需求
省农办副主任顾益康
我在思考,农民之所以重视“种文化”活动,有几点是很直接的:
一个最直接的是农民需要文化的享受,我觉得就是需求。文化真的能够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感,我是有体会的。如果麻将少打以后,家庭就少吵架了,离婚就少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健康、文明的非常投入的文化活动的兴趣,必然会被其他的杂质性的东西去占领。我看了那些舞龙的,我去调查过,有些老太太邻里关系很紧张,结果搞了文化以后,不讲话的都讲话了,原来的邻里纠纷就化解掉了,大家非常和谐。还有一条,就是农民从中获得幸福感、快乐感之后,延伸出去一条文化产业。
“种文化”唤醒沉睡的文化生命力
新华社传媒专家陆小华
如何看“种文化”?我的感受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描述。第一个关键词是植入,其实“种”不是植入一种文化,是植入一种推动力,组织一个活动本身其实是给予社会、给予农民、农村一个强烈的信号,党和政府在这个阶段更加重视,以更大的力度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
第二个关键词是唤起,唤醒沉睡在农民身上的文化的生命力。文化本身是存在的,不种它也存在,对我们来说更大的力量是唤醒它,让它强起来,让它大起来,成为一种力量一种洪流一种氛围,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我关注的还有主流文化和草根文化的结合,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嫁接,特别是文化的力量与人的内心感受嫁接起来,这样才有生命力,比如我今天看到的“篮球宝贝”,所有的节目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这个,其他也很好,还有一个桑叶龙,特征性跟符号性都非常清楚。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文敏 杨霞云 张瑜 金 毅 裴建林 邵全海 王坚颖
编辑:
董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