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易中天 唐光峰 摄
让农民做主角最有生命力
“种文化”肯定要比“送文化”要好,前者是主动的,而后者是被动的。“种”完之后还要考虑“长”的问题,就像种树一样,种下去后还要记得浇水,要关注它生长的状态。
“种文化”还要考虑以下三点:首先,要有适合的土壤,没有土壤种不活树苗,也就是说要选择有合适条件的农村去“种文化”;其次,要有合适的树种,就是说要选择那些有发展潜力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形式去“种”;最后,还要有到位的呵护。
文化是“养成”的事业,需要时间,要持之以恒,坚持可持续发展;绝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当成政绩工程来做。要让农民实实在在得到实惠,发自内心地拥护“种文化”,并且发自内心地去“种”自己的文化。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结果,那么以后媒体的工作就只需要跟踪、关注就够了。
让农民成为主角,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文化一定要是农民自发来做、自己喜欢的。“种文化”和保护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一样的,后者是需要政府出面保护和支持的。比如皮影戏,现在已经有电视看了,已没多少人会去看皮影戏,所以必须得由政府出面、出资去保护那些艺人,把这种艺术形式养起来。但“种文化”不一样,只要农民真正喜欢,那些文化因素会一直流传下去,一直耕种下去。
只有农民真心喜欢,并且把这个文化作为第一位的兴趣来看待,那么“种文化”才算是成功的。“种”的意义也在于此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种文化”种下去的东西必定要自己能够生长,所以这个文化必须要有自己的生命活力。
裴建林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