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5日讯
几年前出国“打洋工”,回国后有的办起了工厂,有的做起了生意,还有的创办了培训学校。在三门县,近几年走出国门“淘金”的农民超过了1000人,这些“海归农民”回来后,纷纷走上了创业之路。
今年40岁的张卫芳就是其中一位。近日,笔者在六敖镇“行文缝纫技术学校”内见到了这位精干的“海归农民”。这家缝纫学校是去年她从毛里求斯打工回来后创办的。
从1998年开始,张卫芳带着赚钱的梦想两次前往毛里求斯的一家服装厂做车工,在那里的6年,她不仅赚到了钱,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不少新技术。返乡后,刚好碰上政府推行农民技术培训,张卫芳利用“打洋工”赚到的20多万元购买了40多台电子缝纫机,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办了这家学校。两年下来,学校已经培训学员700多位。“明年我还想扩大规模,购置电脑缝纫机,这种机器我在毛里求斯用过,很先进,但三门现在还很少。”张卫芳告诉笔者。
跟张卫芳同一年出国的王美丽在国外待了3年后,选择回家办服装加工厂。现在她经常要出门跑业务,还要搞管理,一次出国的经历让王美丽从原来的小裁缝变成了风风火火的女能人。“如果没有出国,肯定就没钱办厂,如今也就当裁缝给别人做做衣服了。”王美丽深有感触。
还有廖春平开起了服装店,张美娟开起了水果店……像王美丽这样依靠“打洋工”获得创业第一桶金的农民不在少数。他们利用这笔钱开始投身商贸业,结束了纯粹的低级打工状态。
1995年便开始在我县从事对外劳务输出业务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总经理林贤仙告诉笔者,尽管这些“海归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太高,但出国前有关部门对他们进行了培训,再加上长期的海外经历,他们中相当多的人已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人才,加上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回来后,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也是很自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