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课”现象只是偶然的风景
网络上,很多言论表示,“北大向‘蹭课族’关门”的做法不够宽容大度,但也有很多人关心,北大里的“蹭课族”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以至于“导致教育资源的需求拥挤和供给不足”?
在杭州某媒体工作的北大研究生沈小姐表示,北大的“蹭课族”确实已经有些“过火”:“一些人文社科类的知名老师的课程,连老师本人自己带的学生都有可能听不上,一些本来是小班教学的课程,学生过去一看,发现座位上早就已经是校外‘蹭课族’的‘占座书’捷足先登。这已经影响到了北大本校学生的听课权,不断涌来的外来听众也让一些教室人满为患,听课效果大打折扣。”
“一些原本是针对特定授课人群的课程,本来内容应该窄而深,但到后来,为了适应大众,老师的讲课变成了脱口秀。”
从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比起北大,杭州各高校的“蹭课”现象只不过是课堂上偶然的风景,学生、老师都保持了一种宽容态度,没有出现过学校表示要排斥“蹭课族”、“蹭饭族”或者“蹭自修族”等等情况。
对于挤占学校资源的说法,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教师黄晓燕不认同:“一所大学的意义,本来就应该包含对周围的文化辐射作用,怎么能仅仅是为学校的人服务呢?”
浙大学生钱嫣说,其实,学生和“蹭客”,一般来说都还是能“和谐共生”的,但也不乏不和谐音,比如晚上自修室里,有些社会上的人会肆无忌惮地在教室里打电话。
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的后门,就是杭州学军中学,附近还是数码电子产品一条街,每到中午,食堂里不仅能看见本校大学生,还能看见西装革履的社会人士、穿着校服的高中生等等。
“到了中午,可以看到好多高中生在排队用餐,附近办公楼里的上班族也来了,买饭的队伍变得好长啊。”钱嫣说,因为学校有些食堂接受现金付款,而且外来人也允许办理用餐电子卡。
蹭饭者最多出现在今年暑假期间,猪肉等各类菜价原材料价格上涨之时,本该寂寥的浙江大学西溪某食堂,却空前火爆,无非是因为大学内食堂菜价受学校政策调控,没有涨价。食堂工作人员有些无奈地说,有些外来食客不习惯把餐具收拾到清洗餐具的传送带上,吃完就走。而当时也有校内学生表示忧虑,“这些外来食客不是在稀释国家对高校的资金支助吗?”
-高校让公众“蹭校”名正言顺
其实关于“蹭”高校资源的问题,在杭高校已经有许多“创意”,让“蹭”变得名正言顺。
首先是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从三年前开始,14所高校的学生就可以相互“蹭课”;两年前,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特色专业课程“破墙”,由学生进行互选。“我们学校现在有一门‘外贸单证操作’,下沙其他13个高校都有学生过来听课,很火。”浙江金融学院会计系副主任孔德兰说,虽然学校规定外来的大学生要携带“选修证”,但事实上只要想听课,即使没有选修证,老师也不会为难学生。“有人肯来听课,必定是想学才来的,我们不认为这样会影响教学秩序。”
而浙江林学院表示,在不影响师生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市民都可以到学校运动场锻炼、到图书馆看书、到校园里参观、到食堂吃饭等。
林学院现有两个图书馆,一直以来该校的图书馆坚持实施开放政策:市民和该校学生一样,不需要凭借任何证件就可以进图书馆看书;而如果市民想把书借回家看的话,也只要办理一张借书证就可以了,所以在图书馆经常可以看到市民和晚自修的中小学生。
到林学院来“蹭课”的市民不多,但偶尔也会有当地的市民想利用林学院相关实验室做一两个实验、查阅一些标本,学校也提供免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