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6日讯
(记者 肖国强)对于生命最后的奉献——遗体捐献,不少人由于种种原因还未能完全认同。在杭州,74岁的吴志夫老人,不但决定将自己的遗体捐出,还准备建立一个捐献遗体俱乐部,帮助捐献者实现捐献遗体的遗愿。
日前,记者在西湖区翠苑街道翠苑三区老人的家里,见到了吴志夫。老人原为杭州铁路分局职工,1975年被确诊为舌扁桃体癌,医生预言最多只能活3至6个月。坚强自信的老吴从未向病魔低头,先后顶住了癌症的1次转移、5次复发,并被评为省首届抗癌明星和杭州市首届十佳抗癌明星。
18年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老吴了解到浙江大学医学院学生解剖实习时尸源匮乏的情况后,萌生了死后捐献遗体的想法。“我的身体经过了多次手术和化疗,对于科研人员开展癌症研究肯定有价值。”老吴说,在对老伴和两个儿子进行了将近半年的思想工作后,他当年就和浙江大学医学院签署了遗体自愿捐献协议。
老吴的一些病友,也和他一样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然而,许多人最终都未能实现这一遗愿。“因为一旦捐献者过世,家属在极度悲痛之余不会想到去联系接受捐献单位,而接受单位也不好意思主动与捐献者联系,无法掌握捐献者去世的时间,最后就会不了了之。”
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在捐献者和接受单位之间建起经常沟通的桥梁。于是,老吴就有了成立一个遗体捐献俱乐部的想法。去年,他成为省防盲中心义务角膜劝捐员,成功劝捐了40多人之后,这一想法更加强烈了。“有这么多人愿意捐献角膜,愿意捐献遗体的人肯定也不少。”老吴说,关键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去哪里捐献,如何捐献遗体。
老吴说,俱乐部可以挂靠在红十字会或某个医院下面,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办公场所,开设一部热线电话,就可以为有意捐献的人提供咨询、联系接收单位等免费义务服务。在他看来,俱乐部的主要工作,就是经常与捐献者联系,开展各类活动,掌握他们的身体状况,这样一旦捐献者过世之后就能及时和接收单位联系,从而帮助他们实现遗体捐献的遗愿。
“希望有单位和个人愿意帮助我,提供办公场所和热线电话,也希望有人和我一起共同经营这个俱乐部,为捐献者提供规范化的义务服务。”老吴最后呼吁说。读者朋友对吴志夫的想法有何建议,可登录本报网络互动版“报网零距离”参与讨论。有意帮助吴志夫的单位和个人,可以直接和吴志夫联系(电话:0571-8885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