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9日讯
从6月上旬开始,十易其稿,《杭州都市经济圈在长三角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课题组历时5个月,最终形成近40页详细文本的《关于加快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并发挥其在长三角的作用的建议》(讨论稿),日前提交至杭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案头。至此,位于浙江省北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地的紧密合作有了更为明确详尽的方向。
冲击全国都市圈第一方阵
省委、省政府在我省产业空间布局中,确定了“四圈三带”发展布局,即杭州、宁波、温台、浙中城市四大都市圈,以及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杭州、湖州、嘉兴和绍兴四个城市同属于杭州都市经济圈和环杭州湾产业带,历史上同属吴语区,都在吴越文化的影响范围内,“地相邻、人相亲、习相近”,是地理和人文意义上典型的江南地区,历来联系紧密,在全省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报告提出杭州都市经济圈未来应形成以杭州城市为中心,湖州、嘉兴、绍兴三个城市为副中心的“四圈层”复合式空间结构,并对“四圈层”进行了界定——“核心圈”即杭州的主城区;“紧密圈”是指湖州、嘉兴、绍兴三城市城区;“影响圈”指的是四市市域范围的其它所有县(市);“扩散圈”是指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四市市域周边的市、县(市)。
杭州都市经济圈范围界定为: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市全境的区域,总面积34585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约1695.25万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战略定位为:浙江经济的增长极、全国都市圈的第一类方阵、国际上有知名度的地区。
“七个共”谋划都市圈总体发展
如何加强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城市间的合作交流?报告浓缩为“七个共”——“规划共绘、交通共联、产业共兴、环境共保、品牌共推、市场共构、社会共享”。通过“七个共”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最终实现共同发展,把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成为浙江省最重要的发展极和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的次中心区域。
交通共联——
未来逐步取消过境费
交通共联涉及公路、城际铁路、水路、航空、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全面对接。
比如改进和加强公路网建设,拓宽沪杭、杭甬高速公路,建成杭金衢、杭宁、杭徽、杭新景、杭浦(沪杭复线)、杭绍甬(杭甬复线)、杭长、申嘉湖杭高速公路,建设萧山机场道路延伸线(萧山机场至绍兴县快速路),研究钱江通道萧桐接线;加快跨区域城际快速铁路交通等项目建设,尽快启动建设沪杭高速铁路/磁悬浮铁路、杭宁铁路和沪杭甬客运专线以及杭州东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重大项目。做好嘉兴、湖州、绍兴三市市区及沿线与杭州地铁连接工作。
报告提出,近期可尝试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和补偿,在都市经济圈内跨行政区公路收费上实行一次收费、一个标准,未来逐步取消过境费,从而真正实现物流、人流的高速、便捷、无障碍流动。同时,加快四市之间公共交通对接,试行开通杭州市区至嘉兴、湖州、绍兴市区以及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等县(市)直通公交线路。
环境共保——
共同致力于绿色生态屏障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都市经济圈发展的根本保障,报告提出四大城市共同致力于绿色生态屏障保护,主要从五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都市经济圈水网湿地保护,以钱塘江、浦阳江、苕溪、京杭运河、萧绍运河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为重点,保护好杭州西部、湖州南部、绍兴东北部等水网湿地;
二是加强钱塘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合力关停并转一批高污染企业,集中布局一批无污染、少污染产业,建设一批工业三废集中处理、综合利用设施,实施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单位污染物达标排放双控制;
三是开展京杭大运河(南段)治理,跨区域同步实施运河综合治理与保护开发,特别要加快运河杭州段的治理,彻底改变运河水质;
四是保护东苕溪饮用水源,重点调整余杭取水口,搬迁德清码头、采石场等问题,切实保护好东苕溪饮用水源;
五是推进清洁能源网建设,重点解决杭州天然气管道向区域内城市延伸,共享清洁能源。
社会共享——
社保卡、公交卡等互通共用
形成杭州都市经济圈,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资源的开放共享,比如研究社保卡、医保卡、公交卡、公园卡等在各城市间的互通共用,享受同城化待遇。
另外,都市经济圈内部由于人才流动产生的居住地改变问题,各市人事部门将考虑开辟绿色通道,以人才居住证的形式提供住房、社保、子女入托入学方面的便利。未来都市圈内部将统一人才认定标准,实现人才互认并允许人才户籍的即时变更,实现“户随人走”。
在区域范围内,出台统一的社保和医保政策和相对差异的保障标准,建立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区域内各阶层居民均能享受到社会保障政策。未来逐步统一区域内各个城市社会保障标准,尝试建立区域社保结算中心,一人一卡,卡随人走,在区域范围内统一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