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9日讯
一个面积达到8000平方米的“中国乡村家具博物馆”正在慈溪天元镇悄悄打造,用这家民间博物馆的创办人赵永淦的话来说,“希望更多年轻人能了解我们的传统。”这个博物馆预计在明年全部完工。
慈溪天元镇是有名的古旧家具“民间故宫”,那里的企业从几十年前直接收购售卖古旧家具起家,到后来逐步摸索出一条仿制古家具对外出口的发展道路。如今,这些业已壮大的企业决心要回报借以发家的古旧家具。
上周,记者探访了这家还未成型的家具博物馆,以及在工厂里默默赋予这些早已散架的古家具以新生的老工匠们。
路小圩 摄
一只梳头桶让他想办博物馆
“最初,我们看见那些古式床、门上的雕花板,就把它们拆下来拿去卖,床的架子都丢掉不要。直到有一年我在北京遇到一个法国人,他当时看了那些板很惊讶,就问我们,那些架子呢?为什么不把整床整橱都拿来呢?”赵永淦回忆起这一段还历历在目。受此启发后,赵永淦以及天元镇里的其他人开始整体搬卖。
然而靠收卖古旧家具的方式总有告罄的一天,上世纪90年代初的某一天,赵永淦仿制了一件古家具,并拿给一位外国客人看:“这个是仿的,你要吗?”老外沉思一会,回答:“我试试看。”这句话让赵永淦开始大胆仿制古家具的生意。“大家都在慢慢转型,其实不少外国人,只要不做收藏,最在意的还是样式,而非木材。”
随着仿古生意做大,整个天元镇几十家企业逐渐各自找到发展的重心,但是对永淦来说仿古仍是一种坚持。“仿古家具对工匠手艺的要求最高。”赵永淦脑海中产生了打造中国首个乡村家具博物馆的念头。
“这个想法由来已久,记得很多年前我参加一个访问浙商的节目,当时我拿出一个以前大户人家小姐用的梳头桶让别人猜,结果有人说是化妆的,有人认为是子孙桶,没人猜对。”赵永淦说这个经历一直在他心中,“从那以后,我就有办一个家具博物馆的念头,现在很多人不认得古代东西,我希望通过这个方式,让大家重新认识我们的文化。”
按省分区全国淘宝
上周,记者来到永淦公司6楼,走进了这个正在筹备中的博物馆。整个馆按省分区,造型采用复古方式,古色古香。“这里大约有近8000平方米,去年着手做的,准备陈列从全国各地搜集而来、能够代表地方文化特色的古家具,如今收集工作已完成了近1/3。”陪同的负责人表示。
“浙江、天津、黑龙江、吉林、江西、辽宁……”随着我的步子,每一个区域都各有不同,在上海区,陈列了一张小孩子坐的椅子。浙江区算是比较完整,一张晚清的床,一个梳妆台和一个有8门3抽屉的柜,柜上是各种油灯。辽宁区还只有散落在地上的木板。据随行负责人表示:“这是床板,刚收来,还没搭起来。”陈列的古家具中各种材质都有,有不少是杂木,也有核桃木、黄花梨等。
这些来自全国的古家具收集也花费不少时间。“我们当年做生意时就建立了一些联系,有一张现成网络,现在有需要也会跑到全国各地的农村里找。”据说,在不少地区,一些老家具都被当地人当成占地方的东西丢了出来,“不少家具被砍了烧掉,或者拆了围猪栏,前些年,专收古家具的行家有时甚至在马路边上都会收获一些。”
“修旧如旧”是门学问
旧家具有的早已散架,得找功力强的师傅修复。由于人手有限,修复博物馆展品的计划也只能慢慢进行。“这是清末的连三(3个抽屉的案台),用的是北京榆木。”在尘土飞扬满是噪音的车间,一位年轻师傅一边忙着修复一道破门,一边和我们解释,“这门听说有150年历史,好像是榆木,我刚拿到手时是两块木板,现在用杂木搭了一个门框,再把两块板安上去。”
博物馆里的旧家具,将修旧如旧,尽可能地恢复原貌。
修复是一门细活,对师傅经验的要求很高。而仿古旧家具生产车间,就是这些工匠最好的练兵场。
已有30多年经验的徐师傅一边对着自己做的梳妆台,一边不停地说:“我这木材好,它是榉木,材质硬,相对软木,刨钉雕都难些。”说话间,他敲下的一枚钉子歪了。“看见了吧,木硬钉子就难钉。”他说,“要有足够经验,才知道怎样修能使这些破的家具既不损失本身的历史,又美观实用。我们主要的修复工序包括改装、重新拼合,榫头固定,雕花、描花和油漆修补。改装最难,有时候连用法用途都要变。大改小,一个改成两个,两个加料成一个,或者把窗片当成柜子门,看起来更有味道。改造时千万不能把软硬相差太大的材料放在一起,不然榫头极易不牢固。”
对于不少手中的家具,老师傅们也难判断具体年代,但一直停不了手中活的他们对木材天生有种热情:“这老底子的木头真不错。”老师傅一边敲打一边说:“这个听说要去陈列给大家看,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