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2日讯
最近,家住台州市三门县花桥镇上潘村的毛小娥,每天看着日历算日子。再过十多天,她远在美国华盛顿工作的三儿子就要回来探亲了。昨天,记者见到了这位被评为“台州市十大杰出母亲”的农村妇女。眼前这个不识字的农家母亲,让三个博士、一个硕士从贫寒农家走出。
毛小娥有四个儿子,在各自的领域均颇有建树:大儿子是军校硕士毕业生;二儿子现在是南京大学环境保护专业教授、博士;三儿子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做基础医学专业博士后;最小的儿子在南京大学读环境保护专业博士。一家出了三个博士一个硕士,无怪乎有人称她为“博士母亲”。这个普通的、甚至不识字的农家母亲,到底有什么魔力,让四个孩子,个个成材?
艰难时独挑家庭大梁
从方前村嫁入上潘村的第二年,毛小娥生了第一个儿子。两年后家里又添了对双胞胎,再过两年最小的儿子也出生了。然而,在老大8岁、老二6岁的时候,丈夫潘道标不幸遭遇车祸,造成大腿骨折。这下子家中的经济来源断了,一家人的生计来源全靠毛小娥种田、养蚕支持,同时还要独自照顾家里的四个孩子,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当时,家里的水稻、番薯、小麦,都需要毛小娥除草、浇水、喷洒农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她还帮人加工面条,每斤能赚3分钱。常常是这边在忙着手里的活,那边的孩子就突然哭了,她于是赶紧过去哄孩子。“那段时间真是苦,白天要照顾田里,晚上回家照顾完孩子还要给蚕添桑叶,一天睡不到两三个小时。”说起那段艰难的日子,毛小娥依然是开朗地微笑着,语气里尽是苦尽甘来的满足感。
鼓励儿子之间良性竞争
毛小娥回忆说,大儿子从小就很懂事,一放学就帮父母到田里干活。其他几个孩子那时还是调皮的年纪,但看着哥哥的榜样,本来贪玩的孩子,也有样学样,跟着大哥一起到田里劳动。如果小孩子调皮捣蛋惹了祸,父母并不责打,只是让孩子到田里干活,作为惩罚,这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劳动意识。
“你们对孩子的成绩会不会很看重?有要求吗?”想起城市里一个个被书包压弯了肩膀的孩子们,记者问道。“会有要求,但也不强求考第一,他们尽力了就好。”毛小娥回答:“老大懂事比较早,学习自觉些,我就会跟小的孩子说‘你看大哥这么用功,你也要努力啊’。”
1992年,大儿子考上了军校,第二年,双胞胎兄弟也双双登科,其中二儿子还是当年三门县的理科状元。兄弟之间的互相影响也很重要,大哥上了大学,其他的兄弟看在眼里也跟着求上进。二儿子和三儿子也分别上了南京大学和广州军医大学。最先工作的老大,工作第一年就陆续给家里汇来了9000元钱,资助弟弟们读书。一家人互相扶持着度过了经济最紧张的时期。
不让一个孩子弃学
记者通过网络视频与远在美国的三儿子交流,他说:“父母对我们的学习成绩比较宽容的,遇到我们成绩有波动的时候,都是晓之以理,帮我们分析原因,不会不分青红皂白,严厉地责备我们。而且,我们小时候再淘气,父母也从来没有打过我们。”他记得,大哥读初三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成绩波动,他一时觉得气馁,有点不想继续读下去了,后来,母亲非常耐心地和大哥讲道理,分析家里的状况,让大哥坚定了继续学习的信念。
小时候的家庭生活虽然颇多艰苦,但是父母那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无论多苦也要让儿子完成学业的坚定信念,在几个儿子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们几个兄弟的个性都比较开朗,很积极,可以说是无形中受了父母的影响。”三儿子动情地说:“我们都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家里经济非常紧张,如果那时父母稍微松动一点,让我们放弃学业,我们现在可能也完全不一样了。”
那时候,为了供养3个儿子读大学,毛小娥虽然竭尽全力操持着家庭,却也不得不找人东凑西借。当时,有人见他们家计艰难,就劝说:“何必让每个孩子都读书呢?搞得自己那么辛苦,供出一两个大学生就不错了。”但毛小娥的意志很坚定,坚决不让一个孩子退学。老三说起这段往事,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我们也很懂事,上学时候都很节省,我记得我们上高中的时候,经常吃的是青菜、豆腐,为的就是帮父母省钱,让他们压力小一点。”
要和孩子讲道理
现在,家里的经济状况已经今非昔比,正准备盖一幢三层楼的新房,除了博士在读的小儿子,其他三个孩子也都已经成家生子。到了可以享儿女福的年纪,毛小娥在家却闲不住,跑到了路桥给人家当保姆,月工资1000左右,她做得很开心。
当保姆的时候,毛小娥亲眼见到现在的很多孩子被家人宠爱过分,她觉得担心:“给孩子钱太多,真的坏事啊。应该让他们知道,父母挣钱不容易,不要乱花钱。”
说起对儿子的教育方法,朴实的毛小娥倒也说不出什么条条框框的大道理,她想了想,说:“孩子从小到大,我们从来没有打过他们,都是和孩子讲道理,只是会经常督促孩子学习。因为像我们这样的农家,孩子只有读书读出来,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