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新塍古镇的风貌几乎消失殆尽了:沿着镇市河,庙不见了,桥要不拆了,要不就“坡改平”了,大户人家的四合院也被崭新的楼房替代。可如今,在三位镇上居民的笔下,历时4年,70年前的新塍镇又“复活”了。
三个热爱家乡的人
这幅新塍风貌图的创作者,蒋健、马秋生、高哲雄是土生土长的新塍人,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爱于斯,所以才画于斯。用他们的话来讲,“不为名,不为钱,只是希望能还原以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乡’的古镇新塍,让后代子孙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多么繁华富庶。”
风貌图的速写主笔是蒋健,他在镇上电影院工作,同时也是镇上“蓬莱书画社”的成员,曾拜嘉兴画家袁谷人为师,学习速写。而新塍风貌图的想法,源于一次书画社的以画会友,“当时老马(马秋生)带来他的《新塍庙会图》,是70年前市河上的一段市井风貌,它勾起了我们对新塍过去繁华的记忆。”75岁的高哲雄也是画社成员,当时只有四五岁的他仍然记得“1937年,日本鬼子到了新塍镇,几乎烧了半个镇”。
马秋生是镇上冰箱厂退休的工人。“把70年前的新塍古貌复原,让大家都来看看”的念头让他们三人走到了一起。4年时间,几易其稿,终于在近日完成了这幅风貌图。
70年前桥多庙多厅多
70年前的新塍镇是怎么样的?其实大家都记不清了,除了新塍镇志,没有可考的文献。“于是我们就请了镇上80岁以上的老人来座谈,让他们讲讲记忆中的新塍镇。”高哲雄回忆起当时的情景,20多个老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回忆,“当时的桥很多。”“当时的庙很多。”“当时沿河有很多大户人家,厅很多。”
凭着老人的记忆加上镇志,终成现在70年前的新塍镇风貌图。记者在书画社见到了这幅巨作,全长8米、宽0.8米,除了民居、石桥、河道等古镇风物,还描绘了农民插秧、抽水、赶庙会等生活场景。“市河全长1.5公里左右,当时河上有虹桥、万恩桥、寺后门桥、唐家桥等10多座桥,还记得有个观音桥,上面还有座观音庙,现在这些拆的拆,有些都已经‘坡改平’,都可以让汽车通过了。”高哲雄说,不仅桥少了,连庙也不见了,三仙庙、武圣宫、圣帝庙等都没有了,现在剩下的能仁寺也是重建的。
除了庙和桥,还有一些让新塍人念念不忘的老字号,“高公兴酱园”、“老生生堂”、“同和当”等,而河边大户人家的四合院也是一景,朱厅、凌厅、范厅、吴厅、周厅、江厅、虞厅是70年前的富人家,“当时的吴家东到问松桥,西到吴家弄,南到市河,北到秀水浜,一个吴厅抵得上其他6个厅。”高哲雄讲起这些如数家珍。
给后代留一个记忆
这幅画的艺术指导袁谷人老师告诉记者,这幅画还有不少有待改进的地方。“它虽然离艺术品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可以作为古镇示意图。他们三人的精神让人敬佩。”
“我们新塍镇是千年古镇,以前是非常繁华和美丽的。现在的新建筑越来越多,旧貌正在逐渐消失中。我们画下这幅画,尽可能还原新塍的古镇风貌,给后代留下一个记忆,也要让其他的人知道,我们新塍比乌镇、西塘也不逊色。”蒋健说。
“如果我们这一辈人不把它画下来,那以后再也没人知道新塍过去是怎么样了。”他们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用狼毫小楷勾勒轮廓、着色及裱画到绢上,预计完工还需要1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