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罹难纪念碑上午济南揭碑》后续报道
本报济南专电 海宁西山,是徐志摩墓地所在地和距故居不远的地方,济南长清的西大山,又是徐志摩罹难的地方。志摩短暂而闪光的一生,也注定了两地不一般的“生死缘”。
参与灭火的老人回忆当年
徐志摩乘“济南号”飞机罹难的当日,西大山下朴实的农民就自发参与了当时的灭火工作。相距济南市区40公里的西大山,虽然海拔不过300米,但在1931年11月19日那个漫天大雾的上午,从南京急匆匆搭乘邮政飞机去北平参加林徽因讲座的徐志摩还是不幸罹难于此。
“当天是我记忆里雾气最大的一天,飞机是碰到了山才着火的,火很大,我们扑灭后才知道飞机上坐着3个人,其中一个就是徐志摩……”11月19日下午,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开山村88岁老人苑景芝用浓重的山东方言对记者说。
“当时‘砰’的一声,后山腰上就起火了!”崮云湖街道炒米店村93岁的井恩泉老人也清晰地记得,76年前的那天中午,他们扑灭大火后,发现了机上的3个人。
史料记载志摩罹难的情况与两位老人所述基本相符。据载,徐志摩罹难的当日晚上8点,他的灵柩就被装上一辆敞篷车,由亲属从南京运回上海,重殓后又运回海宁,安葬在海宁东山的万石窝里,后又移至西山。这样,诗人最终从罹难地回到了故乡安息,而罹难地人民也永远留下了对诗人的记忆。
徐志摩是爱、自由和美的化身
11月19日下午,海宁、长清两地政府、文艺界的人士还在长清举行了一场热烈地纪念徐志摩罹难76周年座谈会,主要就徐志摩的性情、诗歌创作成就、光辉人格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引起与会人员的强烈共鸣。
“我们不难看出徐志摩是一个善良、诚挚、不记私仇、对下层人民和劳苦大众又很有感情的一个充满了人道主义情怀的人!”“胡适证明了用白话可以写诗,郭沫若证明了用白话可以写出好诗,徐志摩则证明了用白话可以写出最美的诗……”
研讨会上,两地人士一致认为,徐志摩追求爱、自由和美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影响深远,无论是他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还是精湛的文学艺术成就,都是志摩留给后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生死奇缘”搭起交流平台
“徐志摩生于海宁,罹难长清,两地人因为徐志摩聚在一起,一见如故,可以说是一种‘生死奇缘’!”海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建林说,这种缘分将成为两地加强文化交流建设的一种尝试,“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反过来要为经济支撑,要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两条腿走路。我觉得在志摩罹难的齐鲁大地,吸纳文化滋养,一定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两地共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代表们朗诵徐志摩诗歌的时候,许多大学生都跟着朗诵,这说明尽管诗人离去70多年,但他那美丽的诗句具有着跨越时代和空间的永远年轻的生命力!”长清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明霞认为,徐志摩也是长清的骄傲和财富,徐志摩故乡人士的这次来访对她启迪很大,“我们以此为契机搭起与海宁全方面交流合作的一个平台,促进双方的全面发展!”
据悉,长清方代表下月即来海宁拜谒徐志摩故居,并就双方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进行沟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活动还得到了海宁新家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老总、海宁徐志摩研究会顾问吕金祥的大力资助,他说,企业离不开文化,关注文化建设是一种责任,也是提升企业的法宝,所以还会继续支持海宁文化事业的发展。
另据悉,海宁市有关方面还将以此次成功地寻访徐志摩足迹为开端,陆续到更多的海宁名人学习、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进行寻访,来进一步弘扬海宁名人文化,发挥名人资源,和兄弟省市建立起更大范围的沟通与联系。
相关文章:
徐志摩罹难纪念碑上午济南揭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