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3日讯
2007年东海水下考古已进行了近一个月了(早报曾作详细报道),读者很关心,海底有没捞起宝贝?
前天,考古队传来好消息。考古队员用声纳测到一个凹凸形状的东西,类似古沉船,上面覆盖了厚厚的泥沙。
昨天,记者跟随考古队,从舟山册子岛出发,前往灰鳖洋海域采访。
考古船原是渔船改装
昨天中午12时,记者们在册子岛码头集合,为了不影响考古队工作,来接我们的是一条小船。
其实,考古船也其貌不扬。考古队员介绍说,这条长30多米、宽6米左右的船,是向当地渔民租的,一天租金要1000元。但是船上装备了一些高科技设备,船头挂着的“水下考古”4个字,让它显得十分神气。
出发后,船主何老大表示,天气不错,风浪不大,据他的经验,昨天海面上吹的五六级东北风,海浪也就三级。
“这一个月来,今天的状况算好了,你们运气不错!”考古队员笑着说。
但随着船渐行渐远,风浪越来越大,随行的记者都开始不说话了,有人甚至开始呕吐。
“小精灵”曾探寻到宝物
经过两个小时的风吹浪打,我们的小船跟随考古船来到五峙山西南海域一带,这里是舟山群岛水下考古工作最重要区域。
考古队员将一个黄色的长条物慢慢放入海底,这就是在海底考古中最常用的声纳探测器。“只要海底一有不平整情况,声纳会马上传达给电脑,我们再对异常情况做进一步的考察。”
海面上,样子和鱼雷有点像的声纳,特别惹眼,它像一个小精灵,在海里来回游动,探寻宝物。此次水下考古执行队长林国聪说,在得到声纳传来的消息后,他们就会在一些海面做标记,比如浮标类的,然后考古队员会顺着浮标下到海底进行再次探摸。
林国聪介绍,前几天,在该区域的一次水下探摸中,考古队员测到一个凹凸形状的东西,类似沉船,上面覆盖了厚厚的泥沙,“但到底是不是沉船,是古沉船,还是战舰,都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风浪太大无奈放弃探摸
下午3时多,林国聪站在考古船上,兴奋地喊道,“这是一条海沟,有40多米!我们马上要准备下水了!”
离预定的下水时间只有半小时了,一位考古队员在船上做起了准备工作。但天有不测风云。原本还算平静的海面,突然大兴波浪,采访船顿时失去平衡,左右摇晃。不少记者再也无法忍受,全部吐了起来。“比游乐园的海盗船还要刺激。”为缓和情绪,大家互相开起玩笑。
与此同时,考古船也遇到一点小麻烦。船只和系在浮标上的绳索钩在了一起,两位船老大倒腾了十几分钟,才将这个问题解决。
随着风浪增大,考古队员和船老大都认为,不适宜继续留在五峙山海域。
明年开春再来探宝
带着些许遗憾,我们和考古队员一起上了岸。
林国聪说,这样的情况,他们也预料到了。他解释说,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可以下水进行探摸的,“最要紧的还是要等到潮水平稳。”一般而言,每天有两个时段可以下水,高平潮和低平潮期间,“因为这两个时段海水相对稳定,但每天发生高低平潮的具体时刻,都是不一样的。”根据先前的测定,昨天低平潮时刻是下午4时左右,“但没想到,海水变幻莫测,浪又大了许多,只好将下水时间延后到明天上午10时左右了,那时候是高平潮。”
林国聪还透露说,这一个月下来,根据探摸和仪器探测,目前他们已掌握了10多条可靠线索。“可能会有古沉船、古城堡、水下文物散布点或其他类型的水下文化遗存,”林国聪表示,“最近天气变化多端,温度也低了,我们打算结束这一阶段的考古工作。不过,仪器会继续留在这里,因为明年开春天气回暖后我们还将回来继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