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4日讯
窄窄的街巷幽远而绵长,毛面花岗岩板铺成的路面留下岁月的痕迹,遮天的梧桐树下流水潺潺,一路走来,艺术的气息深深浸染到两边的名人古迹名品商店中,那丝丝的清净幽雅让中山路这条千年御街就这么生动地重现在眼前。
昨天,杭州市关于中山路综合保护和有机更新工程的会议让人惊喜不断:2.5米的沿街水廊;或单行或步行或慢行的道路规划;5处30米以上高层建筑形成的空中观景平台;施工期间,美院老师的现场创作也将对路人开放,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一个个亮点开创了杭州不少个“第一”。
据悉,中山路综保范围经过深入研究又作了调整:南端延伸到万松岭路口,北端至环城北路,全长5378米,东西根据街巷(坊)的纵深程度适当外延。明年1月,杭州将首先启动中山路综合保护工程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并力争在2008年10月前基本完成。
千年御街引水入画
中山路综保工程亮点多多,明年1月启动
分五段实施慢行交通
市建委与有关设计单位研究后,对中山路按功能划分为五段——
万松岭路至鼓楼为慢行交通道路,通行人和自行车,设置单向交通,同时,解决沿街居民机动车辆出行;鼓楼至西湖大道为步行街,通行人,道路设计时考虑消防和街区配货车辆出入;西湖大道至平海路为慢行交通道路,通行人、自行车和双向公交;平海路至体育场路为混合交通道路,通行人、自行车、公交和小汽车;体育场路至环城北路为城市次干道,通行汽车、公交、人和自行车,这段道路要强化慢行交通设计,做好与运河慢行系统的衔接。
路面铺装参照御街做法
考虑到要重现南宋御街的诗意气息,美院又对中山路的路面铺装进行研究,建议从鼓楼到西湖大道参照御街的铺装做法,选用毛面花岗岩板,设想按南宋御街“香糕砖”比例适当放大,以毛面花岗岩板错缝侧砌南北横向铺砌为主道。
西湖大道到平海路采用同样材质毛面花岗岩板小块铺砌,以适宜特色旅游公交车的通行。此段将充分体现慢性交通特征,人行道不设路牙石,全段平做。在西湖大道与平海路间,以景观矮栏形式分隔公交、自行车与人行道,并禁止电动自行车通行。
而平海路以北则建议加大行道树密度,以林荫大道为特征,结合骑楼类型的建筑空间控制街道的尺度,产生与行人的亲密关系。
市建委及美院策划团队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对中山路综合引水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技术研究,对引水水源杭州市建委提出了西湖引水、中河引水、自来水供水、井水为主和自来水补充等四个方案,进行比较后建议采取井水引水为主和自来水补充的水源方案。
而中国美院策划小组昨天也捧出了中山路综合引水的规划方案——
在中山路鼓楼到西湖大道的步行区段,沿中山路街道的一侧设置平均宽度2.5米,平均深度在0.6~0.9米之间的浅水体系,使整个步行街区以水景得到串联和提升。
浅水系分别在清泰街、开元路和中山路交汇的羊坝头以及鼓楼广场,利用现有的开发空间的改造形成水头和水尾两处亲水型的园林广场,结合杭州城市的民俗节庆传统设置相应的设施和景观配置,使之成为传统市井生活的展示场所,在步行街的头尾处各自形成一个城市地方文化的亮点。“在中山路街区的景观系统中,这道水系将对中山路街区构筑的总体历史意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美院负责人说。
另外,在河坊街、高银街与中河路三角交会处(新宫桥停车场地段,原小河的转折点),开掘有相当宽度水深2米左右的河道,与中河曲折贯通,形成以江南内河码头为原型的河埠头水景体系,可以供中河来船停靠。
“这样一来,使将来的中河——东河的水上旅游线路与河坊街和中山路陆上游线的端口有机地串联起来(向西湖——钱塘延伸),形成城市尺度上整体的旅游循环:使城市内部的水、陆关系和三个重要的城市旅游线索得到串联。”考虑到行船高度,中河路需局部起坡架桥,美院负责人建议请城建设计院进一步研究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路人可观赏美院老师现场创作
市民熟悉的施工往往是这样一副景像:蓝色围栏围得严严实实,但依然阻隔不了里面的乒乓作响和外面的尘土飞扬。可是中山路的整治也许会让你耳目一新:原来整修的过程也可以是一道风景。
自然,这道风景和艺术密不可分,和美院老师密不可分。目前,杭州市政府将和美院签订协议,当中山路完成道路整治进入艺术加工的时候,由美院老师“进驻”,对散落在中山路上的各处文化古迹进行创作设计,一块石板、一堵老墙,甚至一个窨井盖也许就是一件艺术品,将刻上创作者的名字。而作为路人的你,将可亲眼看到美院的老师们是如何在这条千年古街上泼洒灵感。
小博物馆建23处
中山路人文气息浓郁,经过多次现场踏勘和对城市历史的反复研究,杭州市初步梳理了建筑遗址类、历史文化类、名人轶事类、民居文化类、商业文化类、当代艺术类等六类23处小博物馆的具体选址。其内容涵盖了杭州城市历史从南宋到近代,从市井民俗文化、士大夫文化到宗教文化,从古代出版业到近代医药业态,从历史名人故居到当代艺术展示,从原生态作坊展示区到历史资料档案,从日常生活场所到传统老字号等全方位的历史情景,可以为城市居民和游客以及城市历史文化的研究学者提供全面了解杭州城市历史概貌的系统平台。
空中观景地下“御街”
上天入地,杭州对这条千年御街的资源挖掘可谓是全方位的:一方面,设计单位南方院对先期中山路综合保护范围内30米以上的建筑进行了梳理,对18处高层建筑屋顶利用情况进行了实地踏勘分析,提出了对5处楼顶平台综合开发利用的初步建议;而另一方面,就在不久前,11月14日杭州展开了对地下“御街”的考古工作。在考古勘探中,当挖到2.8~3.2米的时候,考古人员发现了砖块、碎石板和夯土。目前,虽尚不能定性,但是下一步,美院还将根据此次考古发现,对“御街”的展示提出方案。昨天会上传出的消息,并不排除地下原地展示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