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浙江诸暨的留美女科学家俞君英最近轰动了整个世界,她所领导的美国科研小组20日宣布成功把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万能细胞”,这是一项以非克隆技术培养出人类干细胞的重大研究成果。
本报记者日前电话采访了远在美国的俞君英。通话的时候,正是美国传统节日感恩节后的周末长假,平时工作非常忙碌的俞君英正在家中休息。而当她得知记者来自浙江的媒体时,显得相当热情,在电话中讲述了“万能细胞”研究的前前后后。
俞君英,34岁,浙江诸暨人。
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1997年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起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汤姆森实验室工作,开始干细胞研究。今年11月20日,她在世界顶尖学术刊物《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成功把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类似胚胎干细胞的新型“万能细胞”。这一成果被学界评价为生物科学的“里程碑”,相当于莱特兄弟制造的首架飞机。
4年研究不停调配“鸡尾酒”——
很惊讶,研究远比想象中简单
2003年,俞君英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来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汤姆森实验室工作,开始干细胞研究。一开始,俞君英用了整整2年时间作前期研究。她利用胚胎干细胞分化出血液细胞,再将血液细胞“退化”为干细胞,以此证明人体细胞通过基因改组可以转化为干细胞。
从2005年开始,俞君英将精力全部扑在了筛选“改造”皮肤细胞的特殊基因组合上。就像调配“鸡尾酒”一样,她不断地从100多个基因中寻找最适合的4个基因进行组合,然后再把这4个基因通过一种叫逆转录酶的病毒注入到皮肤细胞中,将这些皮肤细胞“改造”成特定类型的人体干细胞——“万能细胞”。
今年7月初,在经过了无数次的试验之后,俞君英成功了。她兴奋极了。然而,安静内向的俞君英的庆祝活动,只是回家美美睡了一觉。在确认《科学》杂志刊登自己的研究成果之后,俞君英也只是私下里和同事们一起开了一瓶香槟。
“我知道只要研究成功,这就是一个很重大的发现,”俞君英说,“但让我惊讶的是,这个问题确实远比我想像的简单。我想,除了耐心、专注和努力工作之外,也许还有不少运气吧。”
虽然还只是一名年轻的助理科学家,但因为研究的思路确立和主体实验都是她一个人完成,俞君英成为了论文的第一作者。
一场意外拖累时间赛跑——
研究报告比对手早20天提交
就在俞君英开始制造“万能细胞”的同时,她发现,日本科学家也在着手相同的研究。一场暗中角力的“时间赛跑”由此展开。为了能抢先“撞线”,她几乎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实验室,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和诸暨老家的联系,也从这时开始中断。她不敢写信,不敢打电话,怕这样一来脑子里正在思考的问题突然就“飞”走了。
研究紧张地进行着。突然,一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今年春节后,俞君英所在实验室里的一台干细胞培养机突然出了问题,之前所培育的干细胞无法继续使用,至少有一个月的时间被浪费了,这也直接导致研究成果的发表时间被推迟。
“生活就是这样,没有必要为无法挽回的事情伤心。”尽管遭遇意外,但俞君英仍然非常坦然。
11月20日,当俞君英把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的同时,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领导的研究小组也把一份类似的报告发表在《细胞》杂志。两个小组的研究方法和原理大同小异。
“对手确实很强,但我们打了个平手,没有人比我们更早。”她说。
那么为什么双方会在同一时间发表研究报告呢?这难道仅仅是一个巧合吗?面对记者的质疑,俞君英说:“内幕就不好说了,知道了可能会让人觉得难过。”不过,俞君英还是很自信地表态:“虽然发表时间一样,但我们的研究报告比对手提前了20天提交。”
有可能得诺贝尔奖——
不用克隆了,布什很高兴
被称为“万能细胞”的干细胞,是人体中最重要的细胞,能形成从肌肉、肝脏到脑、心脏的不同组织和器官。然而,由于科学家长期以来都是从人类胚胎中提取出胚胎干细胞,这会破坏有可能成长为一个生命的胚胎,干细胞研究一直存在宗教伦理争议。
俞君英把人体的皮肤细胞“改造”成了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万能细胞”,这就解决了干细胞来源的最大难题。这一成果迅速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美国白宫日前就此项研究发表声明,称“这是一项在符合伦理道德的研究中取得的重大进展。这次人体皮肤细胞直接改造技术跨越伦理障碍,令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人造人体器官的梦想更近了一步。布什总统也为此感到高兴。”
有科学家认为,胚胎干细胞克隆技术可能就此走下历史舞台。俞君英的这一成果被学界评价为生物科学的“里程碑”,相当于莱特兄弟制造的首架飞机,有可能会得到诺贝尔奖。尽管有很大的可能性,但俞君英还是出言谨慎:“现在还不好说。”而面对记者“你想不想得诺奖”的追问,她则回答得毫不犹豫:“当然想!”不过,尽管前景令人兴奋,但俞君英却很冷静。她认为,这项技术要取代克隆技术尚需时日。
祝福浙江的家乡父老——
勉励学弟学妹要兴趣加勤奋
在中国留学生圈中,生物学一直被认为枯燥辛苦、前途暗淡,但俞君英对此情有独钟。
“其实,我真正开始对生物感兴趣是在来美国读博士的时候,当时我有一个非常好的导师,动手做研究让我真正喜欢上了生物学。”她说,能够通过试验来验证对与错很有意思,虽然99%的情况下试验都会失败,但是每次失败都能尝到新的东西。
眼下,许多学子都有志出国留学,对于学弟学妹,俞君英给出了一个忠告:“请你们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做研究是很辛苦的,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要勤奋努力。”
那么,这位年轻的女科学家在工作之余,喜欢做些什么呢?俞君英说:“我喜欢看电影,运动,逛公园。”不过,由于工作实在太忙,基本上平时也没有什么空余时间,因为这项研究还在起步阶段,她还要继续努力。
离开家乡10年的俞君英因为忙于工作,一直还没有机会回来看看,但她仍然想念家乡,谈到诸暨,她说“很想念家乡的美食”,当然,她不会忘记家乡人,“请代我向我的父母和浙江的家乡父老问好,祝他们健康幸福!”
父亲只念过1年书,
母亲一天书也没读——
诸暨小村
飞出金凤凰
“老俞家真是出了个好孩子,搞了这么大的一个发明。”日前,记者走进俞君英的家乡诸暨市阮市镇檀溪村时,村民们正议论着这个一夜之间轰动世界的只有34岁的“小英子”。
俞家是个典型的农家院落,屋前的空地上满铺着稻谷,老俞夫妇在畿米的拖拉机车前忙活着。“我自己只念过一年书,她妈妈一天书也没读,全靠她自己。”55岁的父亲俞阿土说,小女儿很内向,读书用功起来,就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每到过年过节,别的小孩都去玩,她却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书。
俞君英1989年考入诸暨市湄池中学读高中后,每次学校组织考试,她都是年级第一。高中班主任老师、现任诸暨中专校长潘丹长说,俞君英一直很低调,不张扬,不慕虚荣,看起来就像是一位做学问的人,但又不是死读书的人。她几乎参加过各门学科的竞赛,都获得过奖项。她的生物成绩尤其好。1992年,俞君英以绍兴市理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成为湄池中学迄今为止唯一一名考进北大的学生。
“英子一直都很忙,都快有两年半没和家里通电话了。”平时不善言谈的母亲屠双凤说到女儿就打开了话匣子。女儿北大毕业出国10年了,一直都没机会回过家,每次和两老通话,听到最多的就是“忙”字。
因为家里条件一般,俞君英出国时候带了3万元生活费都是问人家拆息借的,那钱还是用她读博士阶段的奖学金还的。到美国留学前,她还帮家里割稻。“开始那几年还常接到信和电话,后来,研究搞起来就越来越忙了,信基本就没功夫写了。来电话,就说在考察,搞研究,呆在实验室里。”屠双凤说。有一次打电话,屠双凤让女儿有空多给家里写信,她回答道:“妈,我心里也是很惦记你们的。可是一写信,脑子里正在思考的问题一下就飞走了。”
俞君英研究工作繁忙,所以通过网络联系的表弟王成就成了她和家人联系的“中介”。在给王成的一封电子邮件里,俞君英这样写道:“虽然我家乡话都讲不来了,但是我真的很想爸妈。”就在去年的圣诞节,拿到“绿卡”的她本来准备趁假期回来和家人团聚,结果不巧出了场车祸。为避免家人担心,她就瞒着家人说是实验室工作忙不放人。
虽然女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有一件事,始终让两老放心不下。老俞说,女儿现在也算有点出息了,他就指望着能早日带着女婿回家来看看,好来个一家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