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6日讯
翻开陈年的台历纸,几乎每一页的空白处都写着简单的札记。过期的苏联杂志向内折起,重新装订,又密密麻麻写满了文章。对文学巨匠茅盾节俭严谨的评价在这些陈列品中得到了证实。
一本由上海市人民委员会签发于1960年5月6日的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任命书;11页透薄发黄的、从1967年到1968年间几次变卖家具日用品的收据。胜过任何语言的描述,一代艺术大师丰子恺体验过的历史境遇由此呈现。
前不久,由桐乡市档案局举办的、为期两周的《茅盾、丰子恺珍贵档案展》让人们从中看到了两位名人相对完整而绝对真实的人生轨迹。
“我们辛辛苦苦搜集档案,不是为了让档案在库房里睡大觉,而是要开发利用起来,发挥社会功效。”桐乡市档案局局长潘亚萍说。
桐乡是江南一带有名的出读书人的地方,近现代名人辈出。1999年起,桐乡市档案局立下了建立“名人档案库”的项目,向228名桑梓名人之后发出邀请;2003年到2004年,两次公开向社会征集名人档案材料。在这个只有15个人的单位里没有喝茶看报的悠闲日子,局长本人就经常要出差、走访、沟通协商。
茅盾珍档的“回归”,缘起今年春节一次普通的登门拜访。当从韦韬(茅盾之子)先生言谈中得知茅盾的手稿、信件等珍贵档案尚未捐出之时,潘亚萍喜出望外,她连忙“拦截”了他欲将物品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或上海图书馆的想法,表示:“桐乡档案馆会是这些档案最好的归宿。”
今年3月下旬,一辆从桐乡开出的商务车行程千余公里来到茅盾在京旧居,将韦韬装好的6个沉重的大箱子搬上车,旋即日夜兼程运回桐乡。3名工作人员在库房里整理了半个月,整理出包括纸质、录音、光盘、照片等各类载体的1054件档案,时间跨度从1925年至1981年,整整56年。其中茅盾小说、日记、书信、诗词、读书笔记等手稿原件610件14287页,《游苏日记》、《建国后日记》、《<红楼梦>笔记》都属从未公开发表过。档案整理的第一件成果《游苏日记》在9月即出版面世。
茅盾是桐乡人最骄傲的儿子,但以前桐乡档案馆里只藏有一批茅盾的印刷品著作。这一次,最完整的茅盾档案资料“落地生根”在家乡的档案局,潘亚萍不仅为请来了“镇馆之宝”而喜悦,更对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充满了信心。
茅盾“红学”手稿首次露面
记者今天在桐乡档案局采访时,从茅盾之子韦韬最近向该馆捐赠的610件、14287页茅盾手稿原件目录单中,惊喜地发现一部完整的茅盾《<红楼梦>笔记》手稿。手稿由13件组成,共计213页,据档案馆研究人员称,此稿从未公开发表过。
桐乡档案局局长潘亚萍女士爽快地答应了记者提出的“一睹原稿”的请求,两名工作人员带领记者走进“名人档案库”。
手稿背面是慰问电
在近百个贴有“茅盾”标识的牛皮纸档案盒中,工作人员首先为记者找到了编号为277到289号的《<红楼梦>笔记》手稿原件,又找出了编号为276的茅盾手抄红学家梅景九《红楼梦真谛》原稿,以及编号从269到275的、茅盾在纪念曹雪芹诞辰二百周年(1963年)时所发表《关于曹雪芹》一文及其附注的若干次修改稿。 记者看到,这些“红学”手稿全部由毛笔写成,字体瘦削秀丽,书法生动流畅,而纸张几乎全部是公文纸、书报杂志等印刷品的“再次利用”。如《红楼梦真谛》手抄搞的第一页,就写在1954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致中国人民志愿军慰问电(草稿)》上,具有双重的史料价值。至于《<红楼梦>笔记》的艺术价值,有待专家深入研究整理。
受《红楼梦》影响至深
自问世以来,《红楼梦》对中国文坛的影响源流深广,近现代作家几乎都是“红迷”。作为中国现代公认的殿堂级文学大师,茅盾对《红楼梦》的熟悉与喜爱程度也绝非“业余”水平。据载,1926年,在开明书店老板的一次宴请中,他就曾应同席者郑振铎、夏丏尊及周予同的要求“随点随背”《红楼梦》,传为文坛佳话。文学评论界普遍认为,《红楼梦》影响了茅盾对他笔下一系列名篇中女性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塑造。
茅盾还曾经节编过《红楼梦》。1935年,茅盾以中学生为读者对象,由开明书店出版了他节编的《红楼梦》;这一上下两册的版本后又于198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流传甚广。在担任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任文化部长之后,茅盾正式涉身红学,发表一系列论《红楼梦》和论曹雪芹的论文,在他去世以前,还担任红楼梦学会顾问和《红楼梦学刊》顾问。
近年来,关于《红楼梦》的探讨与研究愈发热闹。茅盾《<红楼梦>笔记》此番“露面”,不仅可以为茅盾的研究者提供机会,弥补茅盾生前发表“红学”论文数量不多的遗憾,也许还将如同封存多年的佳酿,为当下的“红”坛带来一些新的思路与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