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去年底的一次试掘“石破天惊”
良渚古城是如何发现的?昨天,古城的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斌回忆,古城的发现源于几块石头。2006年12月20日,为配合良渚遗址重点保护区域农民住宅外迁安置,当地政府打算在瓶窑葡萄畈遗址高地西侧建农民房。在建房前,因为良渚遗址的特殊重要性,考古队先进场试掘。
谁料一挖下去惊喜连连,考古队员先发现了良渚时期的古河道,在河道边的东边高地又发现了几块人工堆筑的石块。因为是试掘,开挖的面积不大,仅7米长2米宽。“石块是基础,上面还堆有较纯净的黄土。高约4米”。刘斌说,由于这一遗迹位于良渚文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莫角山遗址西侧平行约200米,他推测这可能是莫角山遗址的西城墙。
60多米的城墙:国内发现的最宽城墙
根据葡萄畈遗址的发现和推测,省考古所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了在莫角山周边的考古调查,并得到了批准。今年9月,在莫角山北侧的河池头村发现了东西分布的底部铺垫石头的类似遗迹,东段与雉山相接。10月下旬,在莫角山东侧找到了南北向分布的相关遗迹。11月找到了莫角山南侧的相关遗迹。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这种底部铺垫石头的遗迹应是良渚文化时期围绕莫角山四周的古城墙。
昨天,在考古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踏上了五千年前的西城墙——一块块大石头无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刘斌说,这段城墙的宽度有60多米,是国内发现最宽的城墙。在石头上还有黄土夯实,有的城墙保存较好,高约4米,但有的地段,因为后人取土的缘故,城墙被破坏,大家所看到的,只是城墙的墙基。
60多米,古人为何要筑这么宽的城墙?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吴志强解释,城墙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像长城是用砖石彻成的,下宽上窄,只有十几米,明城墙也只有20多米。但良渚古城地处沼泽地边缘,地基较松,因此要用石块作基础,然后再在上面夯黄土。“南城墙略窄,40多米宽,其余三面城墙都有60多米。”刘斌说。而整个城墙有6公里多长。
护城河里的碎陶片:古人的生活垃圾
在西城墙的边上,还有一片略黑的泥土、一片浅水。每段城墙外都有类似的遗迹,这是古城墙外的护城河。这个护城河有多宽,至今还没探测清楚,但在护城河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很多碎陶片,都是良渚文化晚期的,其中有的陶器复原后,上面还刻有“鳄鱼”的花纹。刘斌笑说,良渚古人大多生活在河边,古人也没有多少环保意识,陶罐坏了,就往护城河里一扔,成了垃圾。
“但古人的这种生活垃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正是从这些出土的陶片,我们判断,良渚古城使用的下限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即距今至少4300年,但这座古城最先筑于何时?是一次性筑成的,还是分几年十几年筑成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
良渚的“首都”就在这里 5000年前的“都城生活”是怎样的
昨天,多年来关注良渚考古的北大教授严文明很激动。发现规模这么宏大的古城,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严文明表示,这次发现,不能仅就古城谈古城,应全局来考虑,重新认识良渚文化。上世纪发现了反山、瑶山等高规格墓地;在建104国道时又发现了莫角山遗址;现在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时期已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五千多年前的古城生活是如何的呢?在严文明的描述中,“古都生活”呼之欲出。
城墙内外有什么“中国古代,小国林立,称为‘天下万国’,古代的国家都有都城,‘国’字就有四个框。周长6公里多、占地290多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应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古城了。在古城内,有宫殿式建筑莫角山、高等级墓地,还有祭坛,城外有高等级陶器作坊、玉器作坊和码头设施。”严文明说。
为何说它是首都“这些都是有职能分工,有规划的,这是区别一个地方是政权还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的重要标志。如果有分工有规划,就表明已进入了文明社会,就是国家。古城的发现,可谓‘画龙点睛’,说明它是一个国家的首都了。”
严文明说,再放开眼光,良渚文化的核心区域,在整个太湖周围,南至杭州、嘉兴,东至苏州、无锡、上海,北到江苏常州,都有大量良渚遗址发现,太湖西面没有多少遗址,但发现了一个玉矿,可能加工良渚玉。在这样一个区域,有基本统一的宗教观念,基本严密的国家组织。属于这个区域的,之前还在常州、上海、嘉兴等地发现了良渚次中心的聚落遗址。
良渚文化影响达半个中国除了这个核心区域,良渚文化还有扩展区,北至江苏北部、山东北部,南至浙江南部。在山东一处遗址,也发现了一些遗迹,这是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在此发生战争的遗迹。严文明说,良渚文化还有个影响区,在山西南部、广东海丰等地,都发现了良渚玉琮。良渚文化的影响可达半个中国。
良渚文化并没有消失关于良渚文化到底如何灭绝的一直让人费解,是洪水、还是战争?严文明不认为良渚文化消失了。作为中国文明的第一个高峰,良渚文化已被中国主体文化继承下来了。像夏商周时期,大量用玉琮、玉璧作礼器,和氏璧就是一个玉璧。商周青铜器用的饕餮纹,就来自玉琮。
至此,良渚文化最核心的区域就在这古城了,也就是说,首都在这里。城墙发现了,那么城门在哪里?道路在哪里?城市的布局怎样?本报将继续追踪报道古城的下一步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