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北段城墙横截面。 董旭明 摄
浙江在线12月05日讯
前天上午,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文博界著名学者毛昭晰教授,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鲍贤伦,古城发现者、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刘斌、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主任张炳火等等,来到古城墙边纵论遗址保护事宜。
杭州一下“老”了3000岁
当地居民已习惯了一茬又一茬的参观者,但他们还是不厌其烦站在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土地上,跟着东走西看,还一边边地重复着这几天来听到的话:“听说这地下的古城比故宫还要大。”“她的价值和殷墟差不多呢!”还总不忘加一句:“我们家就住这边上!”言语中充满着自豪。
显然,站在现场的王国平也是兴奋而激动的。良渚古城被发现后,故宫博物馆原院长张忠培高度评价,称其为“中华第一城”。“我们一直在说杭州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2228年的建城史。”王国平笑着和边上的专家说,建城史确切地说该是从有城市开始,2228年建城史其实是从余杭设县开始算起,“说起来到底有些底气不足。现如今杭州老县城的位置都明确了,这建城史一下子往前推了近3000年!”
一生醉心文物保护的毛昭晰教授也是一样难掩激动。在旁人的搀扶下,他慢慢就着一根窄木条走到了东城墙的遗址下,摸摸5000年前的古城墙,感怀一下古人往事。
考古界的“嫦娥一号”
良渚古城的发现又带出了很多问题——春秋战国时期至古城所处年代(至少距今4300年左右)这中间出现了1000多年的断带,这段时间良渚人去了哪里?一片广袤的土地,几堵厚重的城墙激起了现场专家的无限思绪:“黄河流域的一些元素会不会由中南沿海传过去的?”“良渚人会不会是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人的祖先?”“良渚古城的城门位置在哪里?那时候的城门什么样?城里居民的居住遗址情况,布局怎么样?”……
无可否认,中华民族的源头是多元的,良渚至少是源头之一,其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实证了杭州五千年的建城史,是石破天惊的大事。正如鲍贤伦在事后的会上所说的:良渚古城的发现意义太重大了,我们还来不及感觉兴奋,就陷入沉甸甸的责任中!
国家遗址公园即将筹建
与此同时,良渚申遗也因古城的发现加上了极具分量的筹码,真实性、完整性、唯一性、代表性无一或缺。当西湖申遗目标指向2010年的时候,她成为接下来的重点。而今后古城的保护也将以申遗为目标,用王国平的话来说,这是中华文明的根,杭州文化的魂,是每个杭州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王国平说,接着就要开始谋划启动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定出3年至5年行动计划。
作为发现地,杭州余杭区委区政府也没闲着,遗址保护行动即刻启动。
目前,有关部门已抓紧与遗址保护规划设计单位联系,在确保将整个古城纳入良渚遗址重点保护区的基础上,在局部地段再视保护需要作出相应调整,保护古城及其环境风貌的完整性。“结合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建设要求,我们打算委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就已发掘地段的保护性展示编制方案。”余杭区委书记朱金坤说。
当然,根据良渚古城的价值,良渚文化和良渚遗址也将被重新定位,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陈列展示方案也将随之调整完善,古城遗址将成为新馆展示的重要内容。
古城将申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配合考古部门做好后续考古发掘的规划和实施工作,余杭区委书记朱金坤表示将申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今后对良渚古城内及城墙遗址上的新报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已批未建项目做好说服清退工作;现存建筑物只减不增,严加控制。东南西北四面城墙的已发掘区进行围护,设立告示牌,设专人值守,防止人为破坏。同时对发掘面积较大的西城墙和北城墙地段以租地方式加盖简易保护棚,防止雨水的自然冲刷破坏。
根据考古发掘工作进展,在四周城墙范围得到确认后,根据专家意见,杭州方面打算在城墙上种植一些浅根系植物,对城墙石砌基础进行平面展示、墙体剖面进行立面展示,逐步实现良渚古城遗址的展示,并与新博物馆及金都农业生态园等项目相结合,形成文化休闲参观旅游线路。
近期,良渚遗址管委会还将与当地的瓶窑镇党委、政府一起研究环境整治工作。同时对“良渚古城”商标进行注册,保护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