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05日讯
一头在城南涌金立交,另一头远在城北大关,车龙几乎贯穿了整个杭城……在负责中河—上塘高架交通管理的杭州市交警支队机动大队的监控室电子屏幕上,几乎随时都可以看到这样蔚为壮观的场景。
关于高架目前的交通状况,高架交警赵行在“还好”、“困难”、“非常困难”三个形容词中选择了最后一个。他说,一个星期前,机动大队刚召开了一次业务研讨会,主要议题就是如何解决眼下高架的拥堵困局。“大家都认为,现在的高架交通实在太困难了。”
关注汽车生活
高架之痛
上篇——
和往常一样,11月28日早上6点半,赵行就被闹钟叫醒,他在单位食堂匆匆抓了两个包子,习惯性地看了一眼摩托车斗里的拖车绳,就赶往中河-上塘高架的德胜立交。7点整,赵行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赵行是杭州市交警支队机动大队一中队的交警,他和另外60多名大队同事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杭州高架的交通。“以前机动大队的主要任务是交通警卫,随着高架拥堵的加剧,管理高架已经成为另一项重要任务了。”赵行说。
关于高架目前的交通状况,赵行在“还好”、“困难”、“非常困难”三个形容词中选择了最后一个。他说,一个星期前,机动大队刚召开了一次业务研讨会,主要议题就是如何解决眼下高架的拥堵困局。“大家都认为,现在的高架交通实在太困难了。”
短短3公里路,他花了足足43分钟
上午9点,太阳刺破云层洒向这座城市。高架上拥堵的车流并没有因为慵懒的阳光而放慢你争我赶的脚步。
注视着滚滚车流,赵行双眉紧锁。
“大家都喜欢走这条没有红绿灯、也没有非机动车和行人干扰的便捷通道。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高架的车流量居高不下,不堪重负。”赵行感叹。
但为了工作生活而在这座城市里奔波的人们显然没有意识到,在“非常困难”的高架交通里,可能就有他(她)的因素。这几年,除了经商先富起来的人,更多的上班族也开始加入私车族的行列。他们每天意气风发地驱车往返于市区的住宅和写字楼之间。王晓珍就是其中的一员。她去年底花13万多元买了一辆自动挡的东风标致307。王晓珍的家住在钱塘江南岸的彩虹城,公司在莫干山路和文三路交叉口。
“每天我从江南大道上复兴大桥都是很开心的,但是过了鼓楼,车流一下子就大了。”这个时候,开车才一年多的王晓珍不得不更小心翼翼地握紧方向盘,不停地踩刹车,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跟旁边的车发生刮擦”。再往前开,到涌金转盘的时候,“一上坡就堵在坡上下不来了”,王晓珍说,从坡上往前看,拥堵的车队从涌金立交一直往北看不到头。
从南往北走是这样,从北往南也没什么区别。宋小军虽说是一个有着10年驾龄的老司机,但在高架上的拥堵队伍面前,他和新手并没什么区别,一样是堵得死死的动弹不得。
宋小军家住城市北面的三塘住宅区,单位在凤起路,中河-上塘高架成了他每天早出晚归的必经之路。要说高架到底有多堵,宋小军举了个例子:“以我今天(12月3日)为例,早上7点40分从德胜路东往西上高架,上到一半就被堵在那里了,前面的车流完全是静止的。一步一挪,先后和南往西、西往南的车流‘会战’,前后足足花了20分钟,才总算走完匝道来到北往南的车道上。”这还只是噩梦的开始。当他一路挪到体育场路下匝道的时候,手表已经指向8点23分。也就是说,短短的3公里路程,他花了足足43分钟,折合每小时4.1公里!
每小时有7556辆车要通过高架
赵行对王晓珍和宋小军的遭遇非常同情。这个2004年6月通过公务员招考而成为人民警察的交警,用“越来越累”四个字来形容从警三年来的变化。能直接作为论据支撑这四个字的是一组数据:2004年6月,中河高架的截面车流量为3300-3500辆/小时,文晖路至庆春路段高峰时超过每小时4500辆。三年后的2007年10月,每小时截面车流量超过5000辆的就有11个小时之多,最高流量达到每小时7556辆!国庆黄金周更是高达8958辆/小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河高架当初设计的流量是2200辆/小时!
赵行说,原先高架交通是有早晚高峰的,而现在呢,除了夜里,基本上全天都是高峰。
“以前高架主要是堵在环城北路上方的中河立交,以及南往北西湖大道到庆春路这段,但现在拥堵的节点已经远远不止这两个了。”赵行说,现在上德立交、中河立交、庆春路段、涌金转盘、大关上方都是节点,“堵得厉害的时候,佑圣观路口、文晖路、上德立交这几个下匝道都下不去,车队一直排到桥面上。”特别是德胜高架中段通车,以及文二、文三路的整修,上德立交更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