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照片 潘良干 摄
浙江在线12月06日讯
昨天是国际志愿者日,杭州市几万顶小红帽闪动在街头巷尾。在昨天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走近他们,不为别的,只是记录和倾听。
福利院开起爱心课堂
孤儿在儿童院长到16周岁后,就会转到社会福利院。来到这里,孩子们整天就是玩,因为以护理照顾为主的福利院,无力教育孩子。
今年6月16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在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开设了爱心课堂。30名志愿者每周给孩子上三次课。
昨天是星期三,又恰逢国际志愿者日。下午1点,7位志愿者老师到了。他们拿来了铅笔、橡皮、本子、手套,这是送给孩子的礼物。
“老师好!”学生徐振溪在门口碰到志愿者叫了一声。这一声老师,让志愿者班主任鲍梦丽无比欣慰。“6月份我们刚来时,他们没有一点规矩,上课迟到10分钟,仍大摇大摆进课堂。看到我们,有时候还会翻白眼。”鲍梦丽说,他们在那开设的科目不少,有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历史,还有常识。这样做,就是希望通过有限的教育,让孩子们尽可能地学会做人的道理。
从乱嚷嚷到塞小纸条
开始上课了,志愿者徐佳在黑板上写下一首诗《风》。20岁的陆林涛认真抄写,他也是在儿童院长大来福利院的。“解落三秋叶,吹开二月花。”这些字他写得工工整整,“以前笔也不会握,现在认识了好多字。”林陆涛说。
其实变化并不止这些。福利院徐志良科长最清楚孩子们的变化了。“大学生志愿者来上课,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惯了,这些孤儿多半不懂为人处事。徐科长给我们讲了个例子——“喂,多功能厅的饮水机坏了。”有一次,有个孩子这样在他办公室门口叫。“在跟谁讲啊?”“里面就你一个人在,不跟你讲还跟谁讲啊。”孩子还理直气壮。
现在可变了。孩子与徐科长会通过纸条交流。“有时一早起来,门缝下有好几张纸条。”徐科长开心地说。
被信任也是一种幸福
余昉宏在下沙小有名气。他是“杭州市十佳大学生志愿者”、下沙大学生志愿者联合会主席。为了成立这个联合会,他努力了整整2年。
大学期间,余昉宏服务过多少次他已记不清了,他会拿着手表计算每条公交线路时间,为的就是更好地替人指路。现在,他已在浙大图灵上班,但仍继续着志愿服务。“工作是为了生活,而志愿服务是终生的事业。工作了一样可以服务社会。杭州是一个休闲城市,做志愿者也可以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休闲方式。”所以,现在他仍会在周末或利用下班后的时间,给各高校、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中小学等义务做志愿服务培训。去年和今年的生日,他都是在培训中度过。
“前些天我正在上班,有一个70多岁的老大爷来我们那里买电脑,他点名要我帮他买,他说在钱江晚报上看到我被评为十佳大学生志愿者,觉得我比较可信。”余昉宏说,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保持一颗爱心。
采访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大学生志愿者的话。他说志愿者有时候看起来是个大词,带着一点浪漫,一点理想主义,甚至有点崇高,但如果用朴素的态度去看,它其实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无论是快乐还是愁苦,做志愿者的这段经历让人难忘,因为伸出双手去温暖别人时,你会得到同样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