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06日讯
公安、司法部门对付危险嫌疑犯时,都要采取保护措施,给嫌疑犯戴上手铐脚链。那么在实验室对待危险性、传染性都很大的病毒时,该怎么办呢?科研人员也给它们戴上生物性的“手铐脚链”,将它可能对实验人员和社会造成的危害降到零。
昨日从杭州市疾控中心传来好消息,这项以该中心微生物实验室于新芬领衔的课题《病毒样颗粒在核酸检测标准品和质控品中的应用研究》,已通过专家组验收。
据该中心科研组介绍,科研是在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身上展开的。要确认某一病人(某一环境)是否感染或存在这些病毒,先要采集病人的分泌物样品如血清、鼻咽分泌物、大便和水等,然后用事先知道的病毒作为标准品和质控品,在实验室进行比照。这个过程随时都有危险,因为病毒“裸露”。这也是我国目前极为关注的生物实验室安全问题。
科研人员通过两年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他们首次将没有危害的大肠杆菌质粒作为载体,用生物技术将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这三种病毒特性的基因片断“焊接”上去,制成新的人工病毒性颗粒,这好比给这些病毒穿上了一件“盔甲”。用这样的病毒进行甲型流感检测,与以往的试剂盒相比,结果的正确性分别达到96.8%和95.3%。目前该中心将创新研究成果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专利,发明名称为《披甲RNA及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