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下旬开始,在嘉兴市工作、生活的外来务工人员,开始逐步领取新居民居住证,以全面取代沿用已久的暂住证。从2008年1月1日起,嘉兴将在全国率先告别“暂住证”。
更具改革意义的是,从“暂住证”到“居住证”,区别不仅仅在于一字之差。
作为浙江省的试点城市,嘉兴的居住证制度改革,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在别处”的情形——居住证将与社会保障、就业、居住、子女就读、计划生育等挂钩,使持证者享受一定的嘉兴市民待遇和优惠政策。
比如,有了这张居住证,外来务工者大病可以享受政府救助,还可申请当地的低价住房,如果符合相关条件本人还可落户,他们的子女就学不用再交借读费。
让更多的新居民平等地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实惠,是这次改革的核心。嘉兴市新居民事务局局长翁勤雄说,从前几年的“外来打工者”到“新居民”,是一种身份称呼的改变;而从“暂住证”到“居住证”,则具有实质性的突破意义,它将给嘉兴180万新居民带来更多的实惠,吸引更多高素质、有技能的新居民定居。
“门槛”不同待遇不同
三类居住证背后的体制创新
在嘉兴市新居民事务局局长翁勤雄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居住证:红色的《临时居住证》、绿色的《居住证》和《专业员工居住证》。
不同颜色的居住证申领的条件不一样,越往后,门槛越高、所享受的待遇也越高。
凡是16周岁以上,拟在嘉兴居住30天以上的,都需申领《临时居住证》。
申领《居住证》者,必须在嘉兴取得《临时居住证》或《暂住证》一年以上;具有初中毕业以上学历;自申领之日起,到法定领取基本养老金至少应满15年等。
《专业员工居住证》申领条件相对较高,要求具有中专(含高中)以上学历,或者具有一技之长,持《居住证》满2年(持《暂住证》满3年)。同时,对申领人有无合法的固定住所、稳定的生活来源以及是否遵纪守法都有积分考核要求。
翁勤雄说,第一类《临时居住证》与以往《暂住证》的条件基本相同,不论个人条件,只要拟在嘉兴居住30天以上,应当在达到暂住地10天以内,就得办理。与《暂住证》不同的是,即使是这本《临时居住证》,也附加了部分福利。
桐庐人赵爱武现在拿到的就是这个证。
赵爱武1999年就到了平湖工作,大部分条件符合《居住证》的领取要求,但由于缺乏了其中一个条件,只好和新来嘉兴的员工一样领取了《临时居住证》。
拿到这个证,赵爱武可以享受免费的就业培训,和本地居民一样参加社会保险,免费获得艾滋病等特定传染性疾病的检查和治疗,以及在街道和镇计生服务站享受免费计生服务。
但是,她的孩子现在还不能在嘉兴免费就读公立学校。
而开尔喷塑厂的班组长李昭军,除了享受与赵爱武一样的待遇外,以后上初中的儿子也可以省心很多。
李昭军是山东济宁人。三年前,他带着家人来到平湖打工,逐渐做到了拉杆车间的8组组长。以前,按规定他每学年得向学校缴纳借读费400元,不过学校为他减免了一半。现在,他符合办理《居住证》的条件,按嘉兴市规定就可以减半缴纳借读费,此外,他儿子还可以参加城乡合作医疗保险,长大后还可以报考嘉兴市所属的各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
如果李昭军的儿子在外来民工子女学校就读,还可以凭政府发放的教育券免学杂费。
为了让儿子尽早随在身边上学,赵爱武只能努力满足以上条件,以早日与家人团聚——“有了《居住证》,孩子读书和医疗都有优惠,谁不想拿呢?”
但赵爱武也在这次改革中受益,一旦她要离开嘉兴,在这里缴纳的养老保险可以转走;如果不能转移,则个人账户储存额可以一次性拿出来带走。
河南人姚正山获益更大,他领到的是《专业员工居住证》,也就是所谓拿到了“绿卡”。
姚正山拿到了这个证,等他孩子长大后,到公立学校就读就可以免收借读费,在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就读的,由政府以教育券形式免缴学杂费。
而他本人,还可以申请廉租住房或申购小户型经济适用房。持证10年以上,还可申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姚正山已经娶了嘉兴姑娘为妻,但还没有考虑买房的事。因为公司建了“温馨家园”,为他安排了夫妻公寓。“对我们来说,有便宜的出租房或者公司提供的公寓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自己买房。”他说。
姚正山说,只要具有初中以上学历,年龄适当,经过培训拿到相当于高中学历的技能资格证书,谁都可以拿到《专业员工居住证》,这对激励员工上进很有导向性。
但像姚正山这样待遇的新居民并不太多,很多本来可以拿到《居住证》的新居民,因为在嘉兴持续工作的年限太短,只能拿到《临时居住证》。
据嘉兴新居民事务局摸底统计,新居民中45.1%可以领取《临时居住证》,44.5%的可以领取《居住证》,10.4%的可以领取《专业员工居住证》。
“台阶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素质越高,工龄越长,居住证等级就越高,他在嘉兴的生活和工作成本就会降低,净收益就越高。”翁勤雄说。
什么样的人最受欢迎
“积分”背后的和谐诉求
在所有有资格领取各类《居住证》的人中,除了基本条件外,个人信用和行为记录也是重要的一条。比如,要诚实守法,没有受到治安拘留以上的处罚;没有不遵守合同或不保守公司商业机密等违反商业道德、基本做人原则的信用记录等。
当然,在三类《居住证》中,“含金量”最高的,要属《专业员工居住证》,它的要求也最高。
与前两类居住证不同,领取“绿卡”《专业员工居住证》要打分,满150分者方可领取。
这些必要的“积分”包括: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个人纳税额,乃至技术创新、投资、受奖等等,不同情况将得到不同分数。
作为有高中学历的技术人员,姚正山到嘉兴两年后升任分厂厂长,现在是技术部经理。经过评分,他的综合得分超过210分,如愿拿到了《专业员工居住证》。
在他的得分中,高中学历得了50分;年纪越小得分越高,1977年出生的他年龄在30岁以下,可得50分。其他的职业技术职务资格、租房或买房、缴纳个人所得税情况等,分别打分,计入基本分。
此外,担任企业中层以上领导职务还有附加分。作为新秀箱包厂的中层管理人员,姚正山得了10分附加分。
姚正山说,除了以上条件,他还热心公益,经常与外界组织活动。现在他还是公司工会副主席,去年担任了公司党支部组织委员兼宣传委员。
按照嘉兴市新居民事务局的估计,大约有15万外来人员符合《专业员工居住证》申领条件,他们也是最后可能成为真正嘉兴人的群体。
为什么像姚正山这样的员工,在嘉兴特别受重视和欢迎?
《居住证》政策推出后,外界普遍解读为嘉兴实现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成果的公平社会理念。
翁勤雄认可这种看法,同时,他也认为,像任何一项改革一样,实施中必须考虑多方的利益。如果不设置任何门槛,凡是来到嘉兴的人都可以成为嘉兴居民,其实是无法实现社会有序发展的。他说,和谐也需要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实现。
比如,平湖新居民事务局的一项调查表明,当地21.5万名外来人员中,真正留下来的只有30%左右。嘉兴市新居民事务局统计也表明,在嘉兴工作一年以上的员工尚不足70%。
因此,如何留住熟练工人,已成为企业和政府发展经济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而《居住证》制度设置的工作年限等内容,有利于鼓励员工安心工作,以获得稳定且逐渐增加的收益。
同时,着力留住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既可以有效破解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难题,又可挤压高污染、高能耗、用工条件差的企业生存空间,促使其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业层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推动型向创新带动型转变。
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嘉兴能够容纳的人口数量已届临界点。嘉兴市政府咨询委等机构组成的课题组报告认为,嘉兴市户籍人口总量应控制在390万至400万左右为宜。而目前嘉兴已经有180万以上新居民,户籍人口335万人。
此外,从安居乐业的角度看,本地人与外地人和谐相处是安居的前提,设置门槛其实也是一个平衡本地人与外地人利益的过程。同时,它又能促进外来务工人员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来融入嘉兴这个城市。
“通过产业对工人的选择,避免嘉兴因改革而成为人口流入的洼地。同时,鼓励工人提升素质,令适合事业发展的人留下来,这是个系统而非单向的政策。”翁勤雄说。
把身份权利转变为居民权利
嘉兴新政的阶段式改革价值
根据测算,推行新居民居住证改革后,嘉兴市财政每年用于新居民子女就学的投入在1亿元左右,计划生育需要投入每年3000万元,还有医疗保险等方面的财政支出。
翁勤雄说,“居住证制度的核心,就是给新居民以一定的市民待遇,需要一定的公共财力来投入。当然,这并不是恩赐,而是落实和保障新居民权益,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嘉兴将居住证制度改革视为“渐进、阶段性”改革。有关人士认为,嘉兴进行居住证制度改革所起的作用可能要到10年、20年后,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显现作用。但是,在现有条件变化之前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这种过渡性、阶段性的政策。而这些政策都要以最低成本和最高效果,达到既定目标就要适可而止。
事实上,嘉兴新居民居住证制度的价值,也就在于此。
居住证改革方案确定的是“循序渐进原则”。它强调加强外来人口管理服务,既有多年积累的矛盾需要解决,也有新的难题需要破解,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
正因如此,人们看到的居住证制度,强调的是对附加在户籍上的权利的剥离,而不是户籍本身。
也就是说,一位外来务工者在获得嘉兴居住证后,享有了嘉兴市赋予新居民的各项优惠政策,但同时又不用把户口迁到嘉兴。
这样,他在现阶段,还可以享受其户籍地政府规定的附着在当地户口上的各项政策——农民可以继续保留在老家的宅基地、耕地,执行农村计划生育等政策,城市居民可以继续享受当地在子女就学和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各种社会保障。
而在另一方面,他一旦离开嘉兴,居住证上的“市民待遇”也就随之取消。
翁勤雄说,户籍本来只承担登记居住地的功能,后来附加了各种权利和福利后,才演变成为身份问题。现在,嘉兴实行的居住证改革,就是以居住证代替户籍的部分功能,从而将身份权利转变为居民权利,“人在有权利、人走无权利”,从而实现身份平等。
人口流动是工业化中期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普遍现象,我们不能照套西方发达国家松散型的迁移模式,但我们可以朝身份平等的要求积极推进。仅从这一点上说,嘉兴的探索,就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体现平等保障居住证才“实在”
在嘉兴平湖新埭镇一家箱包厂打工的张建嫦,在当地新居民事务所内拿到了浙江第一张“居住证”,这也意味着,在浙江实行20多年的暂住证制度画上句号,新的“居住证”时代来临。居住证将与社保、就业、教育、居住等挂钩,使持证者享受与同城市民一样的服务,而且还在子女就读、计划生育、劳动保障方面享受到与浙江省内市民一样的优惠政策。
从“暂住证”到“居住证”,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浙江的这一步跨得跟其他地方都有所不同。
众所周知,在实行暂住证制度的时代,“暂住者”往往要额外付出巨大的成本才能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权利,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所谓的“借读费”问题。巨大的经济利益让地方政府对实实在在执行居住证制度有了天然的抵触情绪。
如果说暂住证经济可以为地方政府“开源”,那同样也可以实现“节流”。在浙江实行的居住证制度中,持有居住证的外来务工者与当地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在其背后,则是当地政府在医疗、住房、教育保障上相应的投入大大增加。虽然说平等地服务居民是政府部门应尽的责任,但像浙江这样把外来务工者的保障任务全部扛上身,还是需要莫大的勇气。或许浙江算的是另外一本账:创造一个有足够吸引力的工作生活环境,对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远比节省一些保障外来务工者权利的费用要划算得多。
浙江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地方政府敢于舍弃暂住证利益,勇于承担保障外来务工者权益的责任,居住证制度就不会有名无实。实在的居住证让在浙江的外来务工者享受到了切实的市民待遇,也让我们看到了居住证制度本来应有的“完全保障”一面。但愿这样的居住证制度不是一个孤例,而是暂住证经济全面终结的前奏。
(据《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