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杭州12月11日电 生产总值1.57万亿元、财政总收入2568亿元,这是浙江省2006年的两项重要国民经济指标。
如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006年,浙江省财政民生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总量的66%,民生支出增量占当年财政支出增量的72%。今年前三季度,浙江全省和省级财政增量中用于民生支出的比例分别为77.6%和89.6%。
这是一本鲜活的“民生财政”,十七大报告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翻开这个万亿元GDP大省的财政支出清单,处处闪耀着科学发展、注重民生的和谐光辉。
浙江省领导很清楚,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底线”。浙江省财政厅提供资料,2006年全省用于社保体系建设的财政资金达244亿元,这项支出自2002年以来年均增长22.2%。到2006年末,全省已有约63万人享受城乡低保,230多万名被征地农民被纳入社保范围。
随着浙江社保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过去一些民生问题“短板”凸显。以医保为例,外来务工人员、老人与未成年人的医疗保障都曾是医保体系“编外人”。现在财政向民生倾斜力度不断加强,“短板”被逐渐消除。在全省4800多万人口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从制度上覆盖3300万农村居民,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800多万名城镇职工也有了医疗保障,同时推进的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则覆盖了余下的数百万名无任何劳动关系的城镇“社会人”、老人与未成年人。全省医保已从制度上覆盖到每一个角落。
十七大报告提出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百姓创业首先需要平等的“发展权”。长期以来,上学难、上学贵、因病返贫等问题一直影响着百姓创业。浙江省“民生财政”的重点之一,就是解决群众上学、就医、就业等民生难题,让所有百姓拥有平等的基本“发展权”。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说,全省着眼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把社会建设的重点放在改善民生上。在教育、卫生等方面,今年前三季度,浙江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的重点支出均增长20%以上。
群众创业发展,教育是根本。在财政的大力倾斜下,浙江从2006年秋季开学起实施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并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从2005年开始,浙江省财政还与中央财政“以奖代补”资金1∶1配套,设立农民工子女教育专项资金。
据浙江省卫生厅介绍,从2005年开始,省政府按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设立农民健康体检专项经费,并为农民建立动态健康档案。到今年9月底,全省累计完成健康体检2400万人,检出各种疾病患者387万人。
在这张“民生财政”清单上,分别写着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文化建设与社会治安等名目。而这些都是围绕着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提出的,与群众的幸福感息息相关。
在浙江各地,随处可见事关提升百姓安全感与幸福感的“财政支出单”。浙江省财政今年安排28亿元作为生态环保专项资金,从2003年到2006年,文体广播事业财政投入年均增长20%;在温州,2007年以来,财政安排8000多万元建设平安温州;在苍南县龙港镇,镇党委书记汤宝林说,为不让部分住在城郊的百姓再吃含氟量高的地下水,财政拿出近千万元把城区水厂的水引到城郊各家各户门口……
浙江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根据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标测算,2006年全省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数为87%;如按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浙江省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指数要比全国高10个百分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