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5日讯
挺拔宽敞的木门,宽大的外檐,厚实的地基石,还有薄薄的空斗墙,这一切都是为了居住在通风、避雨、防潮、隔热的舒适环境里。昨天,一座极富西溪湿地特色的清代民居在西溪湿地边上,余杭区五常街道顾家桥村被发现。
两层砖木结构的蔡宅坐落在顾家河转弯处,屋前有个码头。
今年90岁的杨小华和61岁的女儿冯金仙住在一起,杨小华65年前嫁到五常顾家桥村后,一直住在这座名为“蔡宅”的老房子里。
余杭区文物部门在普查西溪湿地文物时,发现了这座清代中晚期民居。“和徽派民居明显不同,这座民居具有江南湿地特点,保存得也比较完整。”考古学家、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顾问王明达说。
蔡宅朝南有5个开间,每间面阔三四米,总宽大约17米,开间特别大,进深却相对较浅,前后门贯通;一楼高、二楼低。这些都有利于通风换气。
门口三档厚实的青石板台阶说明房子地基较高,起到了防潮作用。屋外宽大的外檐足足有1米,利于遮阳隔热。檐下的牛腿雕刻成盘曲的龙,浮雕手法简洁而细腻。木门外还剩下一扇约1米高的格子门,可能是为了通风采光,又防止陌生人随便进屋,或鸡狗蹿入家里。
最有湿地民居特征的是,外墙由较薄的空斗墙砌成,就像现代建筑所用的空心砖。“这种空斗墙冬暖夏凉,还能起到隔音效果,可惜现在砌造空斗墙的技术快失传了。”王明达说。
东墙上开着一排漂亮的凸字形漏窗,着实令人纳闷。“这种漏窗也是湿地民居特有的,主要起到通风、通烟、排水等功能。”王明达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