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2008届准毕业生找“婆家”的季节,今年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别出心裁,将2009届的海上专业高职学生也全部推出,让他们提早流入海员就业市场,与航运企业“定亲”,进行不同程度的沟通接洽,并与之签订聘用意向书。这也成为昨天上午在该校举行的海上专业招聘会上的最亮点。
供求双方
增加了互相了解的机会
家住定海的虞顶是浙海职院航海技术专业的2009届学生,他与厦门海隆对外劳务合作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聘用意向书,如果这两年他在学校表现良好,并能拿到甲类船员证书的话,那么毕业后他到厦门海隆就业的机会就很大。他告诉记者,去年学校开招聘会他也去看过,但纯粹是走过场,对就业形势没一点直观的认识。这次他有目的地选择了一番,“厦门海隆这个企业,外派任务很多,工资也相对较高,又有‘四金’作为以后的生活保证。”虞顶说得头头是道,“这两年在学校里要好好表现了,争取早日拿到甲类船员证书。公司招聘人员还说要我通过英语四级,如果通不过,那尽量把口语练好一点。”
舟山海星轮船有限公司这次在招聘会上招聘了3个2008届准毕业生,又与5名2009届学生签订了聘用意向书。该公司人力资源部副经理邱海轮告诉记者,企业招人关键还是看船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不是看拥有证书的数量。学校此次把下一届学生及时推上来,给了供求双方增进了解的机会。在交谈时,邱海轮就跟前来咨询的学生直言:“我们需要驾驶人员很稳当,技术好,人也实在,最好是渔农村子弟,能吃苦,懂得珍惜这份岗位,不要那些在学校混日子的人。”许多围在他身旁的2009届学生连连点头。
为何提前
将学生推向就业市场?
为什么现在就把2009届的学生推向了就业市场?浙海职院招生与就业指导处负责人孔志华介绍说,现在海上专业学生成了“香饽饽”,但该校明年高职类(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技术)海上专业毕业生只有181人,远远不能满足众多航运企业的需求,这样有些企业就要考虑谋求他路。同时,有些高职学生本身也存在“坐等就业”的想法,致使前几年有个别学生因种种原因就业情况不是很理想。把下一届学生及早推出来,不光是考虑学生的就业率问题,主要是可以对学生的择业过程进行适当控制,增进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一方面学生不用为毕业后是否能找到“婆家”而发愁,定了“亲”就有了目标,从而促使他们努力提高自身技能素质;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动态情况,在一定意义上也能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以更优秀的成绩来完成学业。
据了解,昨天共有23家航运企业进校设摊求贤,与1300多名海上类大中专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据统计,2008届海上专业高职类准毕业生全部与航海企业签订了就业意向协议书,有近400名2009届高职类学生与航海企业签订了聘用意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