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8日讯
在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向北15公里的清湖村,有一座清修禅寺。这座始建于东晋太和年间的古寺,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古刹里有一位守护者——71岁的徐勤贵。在过去14年里,老人走遍松阳、遂昌、义乌、缙云等6个县市,先后筹得百万元资金,让这座差点成为废墟的古寺得到了保护。
古寺衰败,老人牵头修复
清修禅寺分前后两殿,前座大雄宝殿建于康熙55年,后来又建了后院观音堂。上世纪初,寺院达到鼎盛期,占地1600多平方米,建筑50多间,良田200余亩,寺里有10多位僧人,还管辖着宣平地区10多个寺院。
然而,这座千年古寺因为历史和人为原因,饱经摧残,不少文物古迹被变卖,差点要成为一片废墟。
“当时,寺院已经破败不堪了。”清湖村村支书郑友明说,“照这样下去,不出三四年,这个文化古迹就要消失了。”眼睁睁看着祖先留下来的宝贝日益衰败,村民们急了。
而村民徐勤贵无数次呼吁要保护古寺,人又热心、口才好,村民们都觉得他适合做牵头人,带大家一起修复古寺。1994年,村里研究决定,正式将这个重任交给他。
走遍千村募集百万资金
没有一分钱资金,一切都要白手起家。当时的徐勤贵,靠种茶叶,每年能有4000多元收入。为修复清修寺,他很快把积蓄花光了,地也荒了。但这点钱对修一座古寺来说,还是杯水车薪。徐勤贵意识到必须依靠社会力量,于是他开始14年漫漫“化缘”路。
从最近的村子开始,每天早上,徐勤贵背上干粮和水,一路走过去,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附近村子走遍了,他又把目光转向周边县市。14年来,靠着双腿,徐勤贵走过6个县市近千个村子,硬是募集到了近百万元资金。
群众的热心让他坚定信心
面对采访,徐勤贵坦言,这14年里,他困惑过很多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我这么辛苦值得吗?”他也曾想过放弃。然而,来自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让他一次次坚定了信心。
14年来,无论是武义县博物馆、各个村的干部,还是普通村民,都给了他极大支持。每逢寺里有大工程,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村民潘克展写得一手好字,重修的大殿上的字都是他一笔笔描上去的。
在募集了足够资金后,徐勤贵精打细算,像燕子筑巢一般,一点点地让这座千年古刹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几乎每隔两年,就有一个大的工程开工。14年里,他先后抢修了大雄宝殿中堂,复建了后院观音堂,开发了灵岩山古八景天然洞穴,还建造了通禅桥、太极园、天门亭等。
今后政府将给予重点支持
“今年上半年,我们开展文物普查,徐勤贵和古寺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武义县博物馆副馆长鲍士才说,“老人14年保护文物的精神,更让我们感动。”
如今,寺院已基本得到修复,还先后被评为“金华市级风景名胜区”和“武义县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一个文物大县,武义当地像清修禅寺这样不可移动的文物就有10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省级6处,县级54处,还有46处文物保护点,它们中很多都面临年久失修的问题。“正因为有徐勤贵这样热心保护文物的人,老祖宗的遗产才可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今后政府部门将给予重点支持。”鲍士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