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晴
北京时间12月18日3:00
浙江在线12月20日讯
隆隆的机翼轰鸣声,窗外缓缓后退的冰面都在提醒我,雪龙船已经在身后了,而目的地——中山站即将呈现在眼前。
密密麻麻的冰山,已经被晒得裂痕累累,顺着裂痕看进去,是淡蓝的内里;风吹过的雪面,凹凸有致,纹理鲜明;道道冰裂隙,像是被蛮力撕裂了似的,锋刃毕露。从“雪龙”到“中山”,只有十多公里的距离,所以不多时,灰黑色的土地便渐渐映入眼帘。这是一方名副其实的冷土,她的外延是冷的,她的内涵是冷的。这也是一方热土吧!有谁对她不心存向往?有谁不为她激奋倾情?又有谁不被她折服?
北京时间12月16日晚10点左右,直升机稳稳落在了中山站停机坪上,比想象中要平静得多,正如这片土地所散发出的宁静气息一样。说起来,真真实实踏上南极大陆,还应该从这一刻算起。
之前,说是到了南极,有名无实,脚下除了一米多厚的冰,便是三千多米深的海,并没踩着半寸土地。房间是事先安排好的,对号入住就可以了。打量房间的优劣是毫无意义的,我只是把行李放好,简单地收拾一下,便迫不及待地出去转悠了。一来熟悉站上的环境,二来让真实的“中山”进入内心。
刻有“中山站”的大石以及画有京剧脸谱的储油罐,都是中山站的标志性建筑。
拿出浙大校旗,认认真真地给“浙大”和“中山”合了个影后,正式向内陆队报到。
几天不见,再次和大家相聚,备感亲切。报到意味着申请工作。队友们已经连续奋战了将近六天,而休息时间用小时算,可以掰着手指数过来,因此,我没有理由不去努力分担。
17日,是我到达中山站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工作地点是内陆队的出发地,直升机从中山站出发,5分钟左右即可到达。工作的强度还是比较大的,常常是累得汗流浃背,风一吹,又冷得浑身发抖。不过,最折磨人的还是日头的暴晒。南极的太阳,二十四小时不落,紫外线极强,再加上冰面的强烈反射,让人根本无法遮挡,也无法逃避,稍微晒上半天,那面庞衬着冰雪,基本就是幅水墨画了。
此外,冰裂隙也非常讨厌。在我们工作的豆腐块大的地方,有三条缝隙发育,虽然宽度二十厘米左右,但足以把脚和腿陷进去。表面看来,冰裂隙的痕迹并不明显。不过,几天工作下来,原本不明显的冰裂隙也明显起来了,那基本是队员们三番五次陷进去后的成果。尽管如此,半天不到,我便扑通、扑通、扑通掉进去三次。幸好,踩空大多是一阵惊悸,然后发一身冷汗,不致受伤。
内陆队的出发日期定在了南极时间的12月22日上午9点,也即北京时间12月22日的中午12点。
(作者崔祥斌,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生,本次南极科考148名队员中最年轻的队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