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1日讯
前天,地处闹市的长江实验小学进行了一场绑架人质演习(详见昨天本报热线新闻版)。昨天下午3:30,记者再次走进长江实验小学进行回访。
轻轻扣开三(一)班的教室门,这里就是前日“绑架案”发生的“第一现场”,班里有25名学生,都是1999年出生的“兔子”,9岁。班主任邵老师正在布置作业,教室里有点嘈杂,孩子们都盼着早早下课。
记者向孩子们说明采访的意图,教室里就沸腾起来了。看来,前天的兴奋劲还没过去。
A
“你们知道什么是‘歹徒’吗?”25只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
“那‘绑架’呢?”答案是一样的,每个孩子都知道。
“通过什么途径呢?”这下,回答可就五花八门了。
“电视剧。”戴蓝边眼镜的女生认真地回答。老师提醒道,相同答案的就不要举手了,不过依然有很多手高高举着。
“爸爸、妈妈平时告诉我的。”这是另一位白毛衣女孩的答案。
“电视新闻。”灰色毛衣男生回答时身体站得笔挺:“《阿六头说新闻》、《我和你说》。”类似的答案还有从报纸、广播里看到听到的。还有个戴眼镜的男孩子一板一眼地说,在网络上也常常看到绑架事件。
记者数了数,通过电视剧里了解到绑架的孩子有13名,占总人数的52%;通过爸妈教育的有16名,占64%;100%的孩子曾通过新闻媒体上知道过真实的绑架案。
B
学生们对这次演习有什么感受呢?
“很好玩。”一个女生坦白地回答惹得整个教室哄堂大笑。不过,这个回答博得了同学的肯定,不少人觉得这样的演习很刺激。
“老师说,我们这次演习要上电视,我很紧张。”这是一个脸蛋红扑扑的男生诚实的答案,又让大伙乐开了花。
“增加了团结”、“要勇敢、机智、镇定……”也有孩子的回答很主流。
劳大伦同学,是这次劫持事件中的主角,他被“歹徒”用“刀”挟持。问他“被劫”的感受,他支吾了声“怕”,不过,憋了一会没说为什么“怕”。
这时,有同学在下面嚷嚷,坏人手里那把刀是橡皮刀,还有人玩过这把刀呢。
C
要不要事先把演习的事告知学生?
学校特地请教过校内心理咨询师杨芸。杨芸的意见是有必要把演习事先告诉学生——因为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例,没事先告诉孩子,结果真把孩子给吓坏了。所以,学校告知了学生,是演习,虚构的、假设的。
“因为学校里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不错,而且现在临近年关,社会治安相对复杂。”长江实验小学德育中心主任陈钢英认为这样的演习很有必要,大多数学生也得到了实在的教育。
家长们对这次演习多数表达了认可。劳大伦的妈妈说,平时也有对孩子进行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比方遇到陌生人敲门不要随意开门,但学校对学生开展这样的教育,她觉得很不错。
D
对这次演习,浙江省警官学校倪晓峰副教授有自己的看法。
首先,他肯定了演习的价值:反恐演习教育了孩子如何应对匪徒的加害,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时要保持冷静、机智地和坏人周旋。
不过,这样的演习方式似乎又陷入了“两难”境地。演习前,老师都向孩子们说明了会发生什么情况,刀是橡皮的,会有一名“坏人”从背后进来,不少孩子都觉得只是好玩,并没有领会这样的演习的真正意义,难以保证真实情境下孩子是否能沉着冷静。但如事先采取不告知的方式,又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创伤。
倪教授觉得比较有效的演习,应该是先提前一到两个星期,先连续进行反劫持的宣传教育,然后突然某天有个“匪徒”冲进学校(学生并不知情的前提下),这样可以前期接受的训练运用到实际中来,效果会比较好。
当然,倪教授觉得,这样的方式不太合适年纪小的孩子,“初中、高中会比较合适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