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30日讯
良渚古城终于有了漂亮的“屋顶”。
前段时间,由于连日降雨,刚出土不久的良渚古城墙遭遇了“大麻烦”,城壕积水严重,周遭的围土也出现松动脱落等现象。为了保护“中华第一城”,良渚遗址管委会果断决定,为古城墙搭建“风雨棚”。昨天,记者来到良渚,发现南、北、东三处的古城墙遗址上方,都已经竖起了漂亮而挺拔的“屋顶”。“以后再怎么刮风下雨,都没问题了”,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文物管理局局长王寿锟乐呵呵地说。
同时,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大量的绿色铁丝网已经运到了良渚遗址附近。“元旦以后,四处古城墙都要正规地围起来。”王寿锟说,为了方便老百姓前来参观,他们还准备在余杭、良渚各路段安上指路牌,“这样一来,市民能少走很多冤枉路,参观良渚遗址也不会像以前这么麻烦了。”
四处城墙“屋顶”已经装好三个
昨天上午,记者首先来到良渚古城的北城墙遗址,远远就看见一个白色的大顶棚,在阳光的照耀下很是显眼。由于搭建工作已基本完工,工地上只有四五名操作人员,几个工人趴在棚顶作最后的电焊固定,另外几个则埋头清理城墙表面的淤泥。站在大棚底下,感觉北城墙遗址就像一个躺在摇篮车里的婴儿,睡得更加踏实了。
据记者观察,整个北城墙遗址大约在80平方米,而顶棚的面积则接近100平方米,底下有10根碗口粗的红色钢柱支撑,记者伸手摇了一下,整个大棚纹丝不动。“摇啥啊,下大暴雨都塌不了。”屋顶上的一位“电焊兄弟”朝记者打趣道。
一位姓黄的师傅告诉记者,风雨棚的搭建工作从四天前就开始了,目前,南、北、东三处的古城墙遗址,都有了自己的“屋顶”,“进展比预计的要慢一些,因为前两天一直在下雨,如果今天一整天都放晴,那全部完工肯定没问题”。
在一公里之外的南城墙,记者则见到了面积更大的蓝色顶棚,而构架的钢柱也达到了20根左右,乍一看,有点像现代化的蔬菜温室大棚。一位戴眼镜的技工正在操作着吸水器吸水:“都是前两天下雨积的。看见没,还有那些土,也是被雨水冲下来的,这个棚真是搭得太及时了,否则一直这样风吹雨淋,遗址很容易被风化腐蚀。”
这个及时的漂亮“屋顶”,到底有多大威力?“可以这么说,就算下暴雨,古城墙都能自在地躺着。”王寿锟告诉记者,顶棚所用的材料都是特殊质地——防漏、防晒,模样也不赖,“所以价格肯定也不赖。但是为了保护良渚这个大家伙,花这点钱绝对值,而且是大大的值。”
竖路标、搭瞭望塔方便市民参观良渚
良渚古城的“配套设施”越来越齐全,按照省文物局局长鲍贤伦的话,就是“让老百姓能更方便地参观良渚”。
王寿锟告诉记者,元旦过后,他们就准备联合路政和交警部门,在余杭和良渚境内的“枢纽道路”,统统安上通往良渚古城的指示路标。“经常有人向我们反映,说来这里总像瞎子摸象,半天找不到路。如果要把良渚古城当作一个真正的展示文物,如何让老百姓能方便快捷地找到,这肯定是关键。”王寿锟说。
昨天在现场,记者也看到,离古城墙10多米开外的四周,已竖起了一根根绿色的铁杆,每根铁杆的间距约为两米,旁边堆了一大批绿色的铁丝网。“过几天就准备装网,把四个地方的古城墙遗址都围起来。”王寿锟说,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止闲人闯入,“如果游客来,我们会按秩序、有指导地放他们进去。但如果什么人都能进去,在里头随意走动,对遗址的保护肯定会产生潜在危险。”
而在鲍贤伦看来,让老百姓“看清、看懂”良渚古城遗址,理应成为接下来保护工作的重点:“在我们的规划中,很可能会在古城外全部种上水稻和油菜花。这样一来,通过色差大家就能清楚地分辨出遗址所在地。当然,也不排除会在周围搭起专供参观用的瞭望塔,只要一爬上去,城墙的细节就能看得清清楚楚。”(301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