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落有致的新社区取代杂乱无章的旧村庄,清洁卫生的煤气灶取代烟熏火燎的柴火灶,现代气息的抽水马桶取代臭气逼人的露天粪缸,垃圾统一收集处理取代随处可见的垃圾堆……浙江大地涌现出一个一个“水清、路平、灯明、村美”的新农村,这正是我省2003年来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巨大成果。
据统计,至2007年上半年,全省累计完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181个,环境整治村10303个,全省村庄整治率达到35.39%,提前半年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年阶段性目标任务;而以“村村通自来水”为标准的“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也进入攻坚阶段,截至2007年11月底,新增供水规模48万吨/日,解决了282万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安全,累计总受益人口达810万人。
垃圾场一面湖镜映蓝天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夏天蚊蝇成群,晚上黑灯瞎火”,这曾是多少人对农村的真实记忆。而在浙江,随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的推进,这种记忆正被彻底改写。
“我们村现在是新农村了,垃圾要放到垃圾桶里,不能乱扔,所以干净了。而且垃圾还得分生活与有害两种呢,与和城里一样。”崔一村的保洁员金才权拿着扫把在村道转悠。自从两年前村里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垃圾集中生态处理开始,在崔一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金才权也开始了新的生活:今年69岁的他成为村里的专职保洁员,每天负责打扫村里公共场所的卫生、并做好垃圾的分拣、清运等工作。
天台雷峰乡崔一村的变化就是千万工程的一个缩影。冬日的崔一村仍显勃勃生机,不管是村道还是房前屋后看不到一点垃圾,人行其中,顿有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
“没想到啊,以前脏兮兮、臭烘烘的崔一村会变这么好,很多常年住在城里的村民都争着搬回来住呢。”金才权的骄傲不无道理。现在的崔一村,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用上了抽水马桶和生态公厕;过去的露天粪池变成草坪和花园,傍村而过的崔岙溪再也不是排污沟,变成一道能看见鱼的清澈溪流;分类生态处理的垃圾成为村里梨树的上等肥料。
在垃圾处理场没建之前,村民的垃圾到处乱倒,倒得最多的是村口的溪坑边。夏天一到嗅气冲天,只有等暴雨洪水来时将其冲走。现在好了,垃圾集中分拣后,回收的回收,堆肥的堆肥,填埋的填埋,这样既环保又生态,还带来了一定经济效益。正如天台县城管局局长茅玉芬表示,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模式切实可行,目前全县100多个农村都已启动该模式。
金才权爱编顺口溜,亲历崔一村的变化,他由衷而发:“一面湖镜映蓝天,两岸水柳舞翩跹,山地钓鱼乐趣添,四季芬芳花鲜艳。”而他所描绘的这种美好景象,在浙江各地农村也正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
舒心电村里村外亮堂堂
“我家光空调就有3只,以前电力不足经常是当摆设放在那里,现在可不一样了,我想怎么开就怎么开,再也不用担心电压问题了。”说这话的是诸暨璜山镇姚王村村民姚持飞,让他用上“舒心电”的是村里的电气化改造。2007年上半年,为提高姚王村的用电质量,诸暨市供电局投入310万元,对该村进行新农村电气化改造。村里原有变压器9台,这次对其中7台进行移位,并增容174千伏安,与原来相比,供电半径更加合理,电压更加稳定。
更让村民高兴的是,村里竖起的那135盏路灯,到了晚上屋里屋外亮堂堂。“我们晚上出门,再也不用打着电瓶灯了。”姚持飞的话道出了村民的心声。在大多数村民心中,他们现在的生活跟城里没啥两样。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还彻底解决了农民工业用电的后顾之忧。近年来,姚王村先后办起了服装、轻纺、矿山开采等个私企业,原来的变压器布局显得不够合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生产。对此,办有加弹厂的村民孙建明感触最深,“以前跳闸是常事,没办法我们只能花钱几万块钱买稳压器,而现在加弹机启动速度比以前快,运行更稳定,电费反而还下降了呢。这电用得真舒心!”
“现在我们村的变压器更大了、电线更粗了、电表也更大了,以后想办厂不用担心电的问题了。”村民老周的办厂想法更加坚定。姚王村村主任章祝引告诉记者,村里留辟有两块近百亩的村级经济开发区,电力杆、线全部齐备,企业一旦进去,接上电就能上马。
一根根银线在浙江村庄的上空延伸,它延伸了村民的更多希望。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用电需求日益增大,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也成为迫切之举。2007年,浙江建成新农村电气化乡镇60个,新农村电气化村600个。随着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村里亮起了路灯,大量现代化电器进入农家,农民生活开始与城市“接轨”。
直通水洗澡不再是奢望
2007年12月21日,是温州洞头县北岙镇大岙村的分水日。65岁的村民金松源看着那有茶杯口般大小的水管感慨万千,“在家能洗个痛痛快快的热水澡了。”
素有百岛县之称的温州洞头一直受资源性缺水之困,借地洗澡在缺水的洞头不是什么新鲜事,一水多用也是岛上每个人的共识,家家户户都有一本节水经。多年来,最基本的吃水问题一直困扰着洞头人,解决“水困难”也成为该县工作的重中之重,2007年更是将“饮用水安全工程”作为“十项惠民工程”之一。洞头结合自身实际,针对不同情况,通过管道扩建延伸,引进膜处理供水工程、建设水库、建设坑道井、蓄水池等小型蓄水设备等多种方式解决不同区域吃水难题。
而大岙村是洞头县的缺水重灾区之一,以前靠三盘水库供水,但三盘水库的蓄水量远远不能满足整个三盘片区的需求。大岙村只能靠下雨积雨水,或者以20元一吨的价格去外地买水,以此维持村民的基本生活用水。
为了解决全村人吃水难的问题,三盘大岙坑道井2006年开始动工建设,这是一个容积1200多立方米的小型蓄水库。坑道井建成后,虽然说还是靠塑料水管挨家挨户送水上门,但全村每天都能分到6吨水,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村里的用水。
“让一下,让一下,水来了!”轮到村民叶金平家了,他欢天喜地地把水管引上自家的楼顶,小心翼翼地插到楼顶的水塔里,打开水闸开关,清水顿时从塑料管里“哗哗”地涌出来,水塔渐渐地满了。
“这水真清啊,这一塔水够用好几天了。”叶金平的爱人赶紧接了一盆水洗洗手,露出了笑容。
“是啊,以后等饮水工程的继续推进完善,供水管网的改造,我们也就不再用水管送水了,管道直接通到家,在家洗澡不再是奢望了。”
得益于饮用水工程的不仅是洞头人,全省仅2007年就又有近300万农村人口喝上了清洁安全的自来水。目前,全省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已提高到84.5%。在全国率先让所有的农民都喝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是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的最终目标。
◆百姓感言◆
“我们离城里更近了!在家门口就能坐上公交车,到湖州只要10来分钟,票价还比原先便宜好几块。”湖州市吴兴区道场乡的王大妈在市汽车站下车后,讲述了切身的感受。这正是浙江实施乡村“康庄工程”、把城市标准的道路建设向农村延伸的结果。
“晚上路灯通通亮,洗澡用上太阳能,公交车天天门前过,自来水自动进家门,咱农民能过上这样的日子,以前是做梦也不敢想呀。”湖州市安吉县孝丰镇统溪村70多岁的田炳荣每天早晨总要穿上锃亮的皮鞋,沿着通村的水泥路转上一圈。
“以前我搬到城里住,是因为城市的生活环境好,公共基础设施齐备。如今,村里也搞了排污管道,垃圾集中统一处理,再加上农村空气好,噪音少,我决定把家搬回村里。”义乌市城西街道七一村一位村民准备装修一下农村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