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03日讯
明代古建筑是柴火间、保存了几百年的古壁画被刷成了白色……因为自然、人为等各方面的原因,乡村一些古建筑面临着遭到破坏、保护困难的境地。就连全国文保单位、眼下热门的旅游景点武义县俞源村的保护也遭遇到了这样的尴尬。
近日,武义县博物馆针对乡村历史文化遗存保护问题作了专项调查,结果普遍反映出目前乡村古建筑的尴尬境遇。记者在武义县政协委员、县博物馆副馆长薛骁百的陪同下,以俞源村为调研点,走访古建筑,眼前的景象的确不容乐观。
新年伊始,传来消息说,省文物部门十分关注此事,已开始着手保护这些乡村文物,同时已派出施工队伍进驻俞源村六峰堂进行维修。武义县有关部门目前正在协商、制定相关保护方案。
木古建筑 最怕柴火滋养的霉菌
记者首先来到了俞源村下士街的明代香火屋,一踏进古屋,就感觉潮气一阵阵袭来,屋里还堆满了柴火,三合土地面因为潮气而变得残破而泥泞。
村委会主任俞森鑫告诉记者,在俞源的这些古建筑中,至今还住着村民,有一处古建筑住了30多户人家。许多村民还用柴火烧菜做饭,古建筑的厅堂往往成了堆放柴火的柴火间。
薛骁百觉得,古建筑有人居住,保留了当地居民生活的延续性和真实性。“但柴火堆放在这些古建筑中,不仅是火灾的隐患,同时严重影响了建筑的通风环境,滋养了侵蚀建筑的霉菌。这对木质结构的古屋来说,无疑是致命的破坏。”
修缮房屋刷掉了精美壁画
记者发现,一些村民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修缮房屋时,一下就将整个墙体粉刷一新,有几百年历史的山水壁画被全部刷成了白色。还有的村民将古建筑的原木构架大量更换或油饰,真文物硬生生被修成了假文物。
薛骁百说,一些村民还以为,把古建筑的墙体粉刷一新,或将原先的木构架大量更换等是保护古建筑。
修与不修都很尴尬
“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历史文化遗存‘谁使用、谁维修’,但是在乡村具体执行中显得十分困难。”薛骁百介绍:“有的因经济条件困难无力承担修缮费用;有的在使用过程中对古建筑进行改动和更新;有的在外建有新房,任凭古建筑破败而不愿修理。由于古建筑木结构的特点,有的古建筑产权分属几户甚至几十户,修与不修难以形成统一意见。”
俞源村村委会主任俞森鑫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尽管国家曾几次下拨专用款项补助俞源村古建筑群保护规划编制及其中的古建筑六峰堂维修,但还是杯水车薪。
据介绍,为了尽快使俞源村古建筑群得到保护,武义县编制的《俞源村古建筑群保护规划》、《浙江省历史文化村镇俞源村保护规划》目前已经通过了专家初步论证,正在进行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