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生活与生态的回归
电瓶船“秋霁号”顺着沿山河行进,岸边的景象次第铺展开,大片芦苇和柿树、桃树呈现眼前。
船娘吴华仙今年31岁,是杭州市西湖区蒋村乡三生村人。西溪湿地公园已开放的两期工程,全都在她所在的蒋村乡区域。吴华仙家里承包过鱼塘,鱼塘里的塘泥用来做基种柿子树和桑树,桑叶喂蚕。由于水网稠密,西溪的百姓大都像吴华仙那样,过着“以舟为马,以水为田,以桥为路,以岛为家”的生活。
虽然已是寒冬,但行走在西溪只觉清凉并无寒冷。矮墙上,青瓦盖蓑衣;水道中,白鹭飞过草丛。白鹭、蓑衣,都是吴华仙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上个世纪80年代,西溪有大群吃鱼的鹭类;从90年代初开始,蒋村人填塘造房,出租房屋成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养殖业逐渐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吴华仙家也在1994年盖起了6层小洋楼,一年出租的收入就近10万元。从那段时间到2003年,是吴华仙家收入最多的时期,也是她进西溪最少的时期,但吴华仙觉得西溪闹了、脏了,“虽然钱多,但心里很烦。”
蒋村街道副主任赵梨萍还记得2003年到蒋村看到的景象:没有排污管道,生活污水直排水塘,又接着饮用从塘水渗透进来的井水。“蒋村完全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文一路和文二路到这里就断了,塘与塘之间的小路连摩托车都不能骑。蒋村管理应该与城市接轨,但没法接轨。”赵梨萍提到的“没法接轨”,除了是说当地的基础设施外,还包括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习惯。“家家户户的垃圾要么倒在屋前,要么倒在屋后河埠头。”蒋村花园管委会的俞呈发告诉记者,刚入住集中居住区时还有蒋村老百姓拿着拖把下楼到花园的喷水池清洗。
蒋村街道党委书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单金华回忆起当时蒋村的生态情况不无感慨,小河道被猪粪和河泥淤积,他们坐的机动挂桨船因为淤泥不得不搁浅。
“西溪之胜,独胜于水”,但西溪的河塘却成为了臭水沟和垃圾填埋场。资料显示:西溪湿地一、二期工程范围内共有10个行政村、53万人居住,圈围了约3000个池塘,高密度地养殖了大量鱼、鳖,建有大量住房和厂房。大量的生活排污、养殖排污、企业排污等严重地影响了西溪的水质,水质逐渐恶化为劣Ⅴ类。农民违章建房、养殖污染以及生活垃圾使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与此同时,西溪湿地留存的前人诗词、匾额、碑刻在不断地流失。
2003年初,蒋村乡开始清除历史形成的生活垃圾,用船清运垃圾350余万立方米;2003年8月,杭州市西湖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挂牌成立,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开始启动,2226户农户全部外迁,相继入住蒋村花园和西溪花园两个集中居住区。这些老百姓中,相当一部分回到西溪湿地从事塘基修复、柿树管理、河道清理等生态保护工作,目前在西溪湿地公园从事生态保护和旅游休闲服务的600人中,近一半是蒋村人。
吴华仙和20多名蒋村乡人在2005年西溪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开园时成为了第一批船工,她和西溪又有了幼年时期的亲密接触。吴华仙说,西溪原汁原味的味道还在。如今,趁夜色登上湿地中的弹指楼:低头是柳、近处是苇、远处是水,再远又是苇,能望到的最远处是城市的灯光和群山,而翻过北山山脉,便是灵隐和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