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09日讯
先来回顾几件曾经让我们惊恐的事:突如其来的非典危机;接踵而至的禽流感阴影……如果你觉得这些已经远离现实生活,那么你是否意识到身边的细微变化:一感冒发烧就用抗生素,渐渐地剂量越用越大,效果却越来越不明显。
这些都与我们体内的“环保”有关。滥用抗菌药物,乱吃营养保健品,结果导致体内微生态失衡,引发难以控制甚至致命的感染。
昨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励大会上传来好消息:国家传染病诊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浙医一院感染病中心主任李兰娟院士领衔的“感染微生态学建立和应用研究”项目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一项目研究的就是人体内的“环境保护”。该项目的获奖意味着浙医一院肝病微生态的研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感染微生态学是一门
关于体内“环境保护”的全新学科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资料表明,感染性疾病死亡在世界人口死因中占1/3,感染病的防治已成为21世纪重大课题。
什么是感染微生态学?李兰娟院士言简意赅地用一句话展示了感染微生态学学科的内涵:这是一门关于体内“环境保护”的全新学科。
她说:“乱砍滥伐森林、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恶果人所共知;而滥用抗生素破坏人体肠道内的‘植被’,同样会付出惨重代价。”
“来我们医院看病的许多病人,实际上是大量用了抗生素后,把自己体内的微生态破坏掉了,引起内源性感染,这部分病人要占到医院感染病人的40%到50%。我们每个人身体中有1270克(相当于1.5公斤)细菌,其中99.9%是厌氧菌,只有0.1%是需氧菌。这些细菌就好比排排坐,平常都坐在那里,都是人体正常需要的。但如果滥用抗生素,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却把大量正常的细菌也杀死了。”李兰娟解释,正常的细菌一旦被杀死,就失去了抵御外来有害菌的屏障。本来平衡的微生态遭到破坏,就会引发新的感染。
保护体内“植被”
从纯粹“杀菌”转向“杀菌+促菌”
李兰娟院士首次提出的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人体微生态平衡整体的观点出发,提出对可能导致微生态失调的疾病,采取相应的调节方法,使其恢复或维持微生态平衡,预防由微生态失调引起的疾病。
“保护体内‘植被’应由纯粹‘杀菌’转向‘杀菌+促菌’的感染微生态治疗新理念。”李兰娟院士的理论还从微生态学角度诠释了临床各科感染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过程,提出了“抗菌”同时要注意人体微生态平衡,需“促菌”以调节微生态平衡,以促菌达到抑菌、杀菌目的的新抗感染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