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09日讯
教育是一个生命体,也存在着“生态环境”,需要“生态平衡”和“生态保护”。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以全新的“教育生态化”理念,引领和推进区域教育改革,营造区域高品质的教育生态,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
教育“沙化”现象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周培植对记者说,人们在大声疾呼保护家园生态环境的时候,或许没有注意到,在教育领域也存在着“沙化”现象。当前,教育的天空中飞扬的“沙尘暴”正侵袭和威胁着整个教育生态系统。
一是教育同质化。学校之间相互模仿,缺乏个性和特色。比如,千校一面,万人同语。国家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56所高校中,校训中带有“勤奋”的有68所,“求实”的有65所,“创新”的59所,“团结”49所,“严谨”25所。校训雷同不仅存在于大学,也广泛存在于中小学,使得校训在师生中缺乏认同度和感召力。周培植认为,如此种种的同质化的表现,其本质就是思想的弱化、思想的僵化,思想的缺席。出现的教育同质化是教育生态的大忌,也是教育的一大败笔。
二是教育庸俗化。突出表现为一味地讲精英化,讲分数,讲应试。周培植认为,分数是很重要,但除了分数以外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东西值得关心。教育应该是以人的生命生存和质量提升为出发点和归宿,从全面成才、全面发展的角度,关心每个孩子的成长,最大限度的发掘、引导和发挥每个孩子的才能,不能走庸俗化的道路。
三是教师职业倦怠。目前,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和改善,但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职业热情度并不高,教师面的职业倦怠,后果直接影响着广大学生。
四是信任危机。怀疑和不信任弥漫在教育与社会中间。比如,家长不相信家门口的学校,费尽心机去“择校”;不相信学校自然配备的老师,一定要托关系“挑老师”;社会上对一些评价制度的改革(中考保送)忧虑等。趋于紧张的学校和社会的关系、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孩子和老师的关系,让教育生态的“水土”一天天地在流失。
教育生态的国际视野
周培植说,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是贯穿人一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个生命体,也存在着“生态环境”。如果我们来到一片原始森林,便可以发现一种安然的生态景象:各种树木交错林立,各类花草间隔其中,各式藤蔓缠绕其间,高低错落,井然有序,呈现大自然和谐景象。其实,教育也应该这样,让这个世界的每个人如同森林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一样,按其自身的多样性的规律和特性,尊重、理解、满足他们对教育的期望和需求,这个社会才会呈现出一派繁荣安详的和谐之气。
然而,现实中传统教育赋予人们的观念是,教育几乎等同于学校教育,忽视了教育的多样性、终身性、全民性和发展性。周培植说,目前,国际社会正兴起一股教育生态发展的趋势。自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首次提出“教育生态学”以来,国际社会的一些专家、学者开始从尊重生命本体、关注生命本体成长环境的角度来思考、理解、研究复杂的教育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指导教育实践。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全纳教育”概念,强调整个社会必须要有很好的接纳性,尊重所有生命本体,尊重多样性,让所有的人都在这个社会中有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同时能对所有人的教育需求和期望做出积极回应。
周培植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全纳教育”,就是向国际社会倡导和推行彰显公平、张扬个性、协调发展、可持续的教育生态理念。目前,一些国家在教育观念上存在误区,以及多年来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教育生态系统“沙化”现象日益严重。
首开先河的本土行动
2002年,在周培植的主持下,杭州市下城区开始了区域内“教育生态观”指导下的系列探索和实践,营造高品质的区域教育生态,这一本土行动首开国内先河并硕果累累。
学校作为教育生态综合体的一部分,它的自主发展离不开学校以外的环境。为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杭州市下城区从区域宏观层面入手,首先改革教育局直属单位体制。将进修学校、教研室等9个直属单位的行政职能剥离出来,整合组建成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社区教育中心、教育后勤服务中心和会计结算中心,以中介、服务功能替代原来的行政职能,从根本上确保教育服务落到实处。同时,重新审视和调整以往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和内容,按照教育规律,探索构建政府职能与学校职能基本分离、行政权利与学校法人权利基本分离、举办者产权与学校经营权基本分离的新型生态化的政校关系。
教育同质化和职业倦怠是教育生态的大忌,这些年来,下城区教育局采取种种办法鼓励学校教育创新,张扬个性。比如,实施“主食+杂粮”教师成长菜单,建立“校本研训”一体化制度,梯队名师津贴制度、课题招标制度、实行多元评价方法等。
周培植说,营造高品质区域教育生态的一个显著标志是终身教育。它不仅是教育系统层面的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群体教育,而且还包括社区教育等。这些年来,下城区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比如,根据区域实际,率先启动“托幼一体化”工程,招收3岁以下的幼儿,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全国首创督评“一室两中心”的组织架构,即区督导室、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中心、社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逐步完善适合区域终身教育体系的督导评估体系,开展教育发展性评估,教育质量增量评估,推动校园自主发展。率先成立了社区学院,并以社区学院为载体,为在职和转岗的社区成年人提供专科、本科学历层次教育和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非学历教育等。
从2004年开始,下城区又开拓性地实施“嫁接办学、联盟办学、移植办学”举措,形成办学多样化、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差异竞争、共生共长的良好格局,不断满足老百姓优质化、个别化的教育取向,孩子就近入学的条件逐年成熟,从2004年-2007年,区域内择校率逐年大幅下降,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记者采访了解到,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生态化”的本土行动,使得当地教育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先后获得浙江省教育强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成人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城区、教育部校本教研实验区等荣誉称号。同时,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和充分肯定,该组织专门在下城区设立浙江省唯一的区域APEID中心、亚太地区社区教育资源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教育质量监测下城中心,今年还把由下城区承办的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设性会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