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到杭州来卖报纸?夏海波回答起来出口成章。“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到江南怎么能不到杭州?”他滔滔不绝,“我从南京录完节目就顺便来看杭州西湖,怕以后没机会。结果一下火车,外衣口袋里的1000元就不见了,于是从一个拿了很多报纸的人那里死皮赖脸进了20多份报纸来卖。”
有意思的是,夏海波的编织袋里还有一份满是修改痕迹的小说底稿,小说名字叫《爱在人间》。在小说里,他这样介绍自己:“我就是那个别人在网上说的‘史上最牛乞丐’,就是边说英文边乞讨边发名片边写博客的那个乞丐,说白了就是拿乞讨的钱来上网,还到处泡妞的人(只是赚取一下同情,从没泡到哦)。不信的话,百度一下‘史上最牛乞丐’就知道了……”
小说已经写了3万多字,他希望写到22万字,记录他的乞讨生活。“希望能用文字养活自己,还希望能在大学边开个书店。”
晚上给他打电话,夏海波说白天采访他的人太多了,结果没去成西湖。今天,他要到西湖边看看。
●采访手记
记者眼中的夏海波
接触夏海波,我小心翼翼——不想伤害他,也不想成为他炒作的工具。
虽然昨天一天,我与他只有几小时的接触。
这个1982年出生的年轻人,给人感觉很聪明,说话逻辑分明,也很直白。他说,他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能多讨一点钱,而多讨一点钱,是为了今后自立,不再讨钱。
在他写的小说里,他还营造了一个被爱情围绕的童话,透着一种80后特有的张扬和自信。
他的经历,有点传奇色彩。不过,对他如何评价,又让人难以一言以蔽之。
“你们对夏海波的印象怎样?”昨天,我给曾经采访过他的一些外省媒体朋友回电。
“这孩子不是说他不乞讨了吗?”天津电视台的一名赵姓女记者说,“我们去过他家,确实挺困难。他父母都是农民,家里只有三亩地,哥哥上广州打工去了。他妈妈知道儿子在外面行乞,不赞成,希望儿子回家治病,做点小买卖。”
南京电视台的一位记者同行则说:“那个照顾他4年的大学生女友也确有其人,但毕竟现在有了自己的生活,不愿意接受采访,可以理解。”
至于他有没有炒作,大家都不置可否,不过大家都觉得,他毕竟是一个社会弱势人物,有他的无奈。我想,史上最牛乞丐,他是第一个,也很可能是最后一个。
●对话“最牛乞丐”
收徒那件事我很后悔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怎么看待这段乞讨经历?
夏海波(以下简称夏):算是一笔人生的财富,关键看心态,让我成熟起来。
记:会不会有人谴责你不工作?
夏:有,但是有手有脚不等于好手好脚。乞讨之前,我给别人发传单,一天40元,但没法走上公交车发,后来给人打字,手指关节变形了,也做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