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是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应切实加以保护
老桥、老道路、老码头等一应市政设施期待明确责任部门
那一口口水井,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城市变迁中,它们有的得到了保护,也有的变浑浊,甚至填没了。杭州还保留有多少水井,它们还好吗?
1月6日,本报《视点新闻》刊发了《80年代中期,杭州有5549口水井。现在还有多少存在,有谁能够提供这个数据》一文后,引起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关注,并分别作出批示,要求对水井加以保护,并进行彻底普查。
市委书记、市长都作出批示
水井要保护,彻底普查现存水井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1月7日批示:水井是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应切实加以保护。请市城管办在杭报的参与配合下,对市区现存的全部水井进行彻底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按照“应保尽保”和“能恢复则恢复”的原则,制定保护、修缮、恢复规划;并结合目前市、区两级正在实施的各项工程(如中山路工程、庭院改善工程等)制定年度实施计划。
文章见报的当天,市长蔡奇作出批示,指出:水井也应纳入保护与更新范围。
“老杭州”博物馆里查老井
34个古井今可好?身世资料送上门
来自民间的声音也很强烈。
“我从小在井边长大,在江干区方家弄42号。这口井养育了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我。”“水井延续着老百姓生活上的命脉。但现在很多水井已经发臭了,有的(井沿)被汽车撞了。有条件的话给每个古井都做个护栏……”
连日来,本报热线85109999陆续接到读者来电,述说着和老井的情感,表达了对古井保护的期待。
家住上城区东平巷9-2号的王金生医生第一个打进电话。“院子里有一口古井,有100多年历史了!”他说,因得到保护,井水还是好用的。要不然,井也会“生病”。
“三四十岁以上的人对井还有记忆,后一辈的就不一定了。了解杭州城市的变迁,古井是其中一个载体。”王医生说。
朱祥林先生是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理事。他一大早就来到西湖博物馆,在《西湖文献集成》第11卷《说杭州》这套书里找出有关杭州古井的内容,并作了复印。“都是杭州有名的古井,共34口。不知它们现在可好?”他拿着一沓复印件交给记者,希望代转交给有关部门,为老井的调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城市,万一出了什么事情,不能临渴掘井,需要早为之计。把现有的井保护好,不仅是为了历史,而且也是为了将来。”朱先生建议在旧城改造中,与古建筑一样,对全市的井,无论有名还是无名,进行一次调查,并统一编号,该疏浚的疏浚,该防护的防护,都有专人负责。
杭州水井“家底”开始摸底
结合几大实施工程制定保护规划
领导的批示,百姓的呼声,杭州市有关部门已经行动起来。
上周五,市城管接到批示的当天,就和记者取得了联系,索取了杭州水井的相关材料,以及周恩钧先生(一直热心挖掘杭州古文化,为古井保护奔走,建议给古井保护立法)的联系方式。
记者从市城管办了解到,已落实所属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具体负责这次水井的调查,与各个城区的城管部门、街道、社区等,一起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将结合庭院改善工程、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截污纳管等实事工程,制定水井保护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而市建委城建处处长张和平看来,市民建议,市领导批示给我们启示,不光是老井,还有老桥、老道路、老码头、埠头,以及最早的火车站、火车头等市政设施,它们都是城市历史的一部分。“我们打算结合这次水井的调查,举一反三,对这些历史市政设施进行一次大盘点,根据其价值大小,分门别类进行规范保护。当然,还要明确牵头责任部门。”
“这周,我们将开会,并邀请有关人士对水井保护进行讨论。”张和平说。
看来,杭州水井的“家底”,水落石出已为期不远,水井的保护也已提上议事日程。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编辑:罗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