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16日讯
浙江省首批由政府“埋单”培养的84名农民大学生已完成大专学业,昨天迎来毕业典礼。
这批大学生是浙江省“扶千名人才,促千村发展”计划的首批受惠者。2005年2月,他们通过推荐并正式考试被浙江林学院录取。此前他们大多是在外打工多年的浙江欠发达地区的贫寒农家子弟,对于这个失而复得的大学梦倍感珍惜。
两年大专学到本事
副班长吴泉玉说自己从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压力就无时不在,“乡亲们对我寄予厚望,每次回乡,都有人问这问那,譬如经济果林的栽培、果林修剪、病虫害等问题,结合书本上的知识,我都尽力回答,一时回答不了的,就把问题带回学校请教老师。”
来自金华武义县的班长邹方根,被同学们亲切地唤为“老班”,他说:“自己也曾种过田、捕过鱼,以为林业技术不过是松松土、施施肥,哪知道还有《山区社会学》、《森林经济学》这么高深的学问啊!”两年大专学习,“老班”说自己学到了本事。这不,他的毕业论文《武义县食用菌开发项目》尚未出校园,武义县当地科技局、扶贫办就已表示支持并已立项,更有企业抛来绣球,希望注资。
此前为期2个月的毕业实习,农民大学生均回到原籍,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在乡、镇写一个项目筹划书,其中不少颇具创意。譬如,关于“农家乐”开发,有同学建议,除了吃农家菜之外,能否利用山区植物炖汤,用药膳作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来自泰顺县的郑月先,她的家乡人种苦丁茶,多以大叶冬青为主,而在植物学老师的指导下,郑月先发现,其实家乡更适合栽种源自广西南宁的构骨苦丁茶,且口感更胜一筹,更具市场竞争力。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小郑的第一批120亩构骨苦丁茶种子已种在了家乡的土地上。
大多愿意打回老家
这些农民大学生两年在校期间(大专学历)虽不转户口,但学校并没有强制学生毕业后必须回家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那么,这些大学生有没有坚定留守农村的信心?目前,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李震华对全班同学进行摸底,发现绝大多数都选择回到原籍,从事与三农有关的工作,以报效家乡。正如班长邹方根所言:从农民到大学生再到农民,改变的只是年龄和知识结构,不变的是农民的身份!
副班长吴泉玉说:“我们很清醒自己的归宿,在城市,我们的大专农林学学历并没有太多优势,但在农村,我们有技术优势、人脉优势,因此更有用武之地!”
据了解,对于农民大学生的培养仍在继续。浙江林学院第二批已招生92名;今年3月的第三批招生,计划招收10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