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17日讯
吕祖善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从经济、人民生活、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和政府自身建设等几方面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他指出,省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浙江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我省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五年来,省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领导下,全面落实“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积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认真执行十届人大历次会议作出的各项决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促进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省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800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8640亿元,年均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由16978元增加到37130元,年均增长12.7%。需求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拉动作用增强,投资保持适度增长,“五大百亿”工程如期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于生产总值0.7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由0.72%提高到1.52%,专利授权量增长3倍。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财政总收入由1167亿元增加到324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567亿元增加到1650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分别增长14.9%和15.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22.5%。“十五”计划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坚持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统一起来,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716元增加到205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940元增加到8265元,年均实际增长9.8%和7.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5234亿元增加到11161亿元,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21.1平方米增加到26.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49.5平方米增加到57平方米。建立健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相衔接的大社保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下降,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困难群众价格上涨补贴、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等制度。各级财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投入由110亿元增加到301亿元,增长1.7倍。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累计下山搬迁12.5万户、43.8万人,80%以上的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大力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民营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资产监管营运体制逐步健全,国有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国前列。加快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资本、土地、技术、人才等市场加速发展,“信用浙江”建设取得新成效。投资、科技、金融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在全国率先免征农业税。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境外投资连创新高,进出口总额由420亿美元增加到1768亿美元,其中出口由294亿美元增加到1283亿美元,均实现翻两番;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4.7倍和7.7倍;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91亿美元,年均增长26.8%。全面加强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好援藏援疆和对口帮扶工作,形成“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互动的新格局。
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整体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着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城市化率由51.9%提高到57.2%,城市和中心镇集聚带动功能进一步增强。各级财政“三农”投入由179亿元增加到496亿元,增长1.8倍。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6.2%,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88.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9.7%,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96%,乡镇连锁超市、行政村放心店实现全覆盖,833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累计完成环境整治村10303个、示范村1181个。加大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省财政对欠发达及海岛地区累计转移支付513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8倍,欠发达地区发展势头良好。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新建和改造铁路600公里,新增和拓宽高速公路1566公里,新增沿海港口吞吐能力2.6亿吨,新增空港吞吐能力866万人次,新增6000千瓦以上发电机组容量2482万千瓦,新建500千伏输变电线路2288公里,电力供求矛盾基本解决,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积极创建生态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工作扎实推进,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0.91吨标准煤下降到0.83吨标准煤,工业重复用水率由32%提高到58%,累计盘活存量土地34万亩,新建标准农田671万亩。各级财政累计安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金482亿元,比前五年增长2.2倍。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连续两年实现“双下降”。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污染整治深入开展,在全国率先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率先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地表水三类以上水质监测断面比例达到67.2%,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标准天数均超过85.9%,分别比2004年末提高15.1和18.8个百分点。环境污染加重趋势得到控制,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普及学前到高中段十五年教育,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中期阶段。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5.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分别提高11.4和18个百分点。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建立扶贫助学体系,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502万人次,新建和改造农村中小学食堂、宿舍279万平方米。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率先建立面向农村居民的免费健康体检制度和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制度,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人均预期寿命由75.1岁提高到76.5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卫生事业主要指标均居全国领先水平。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有序展开,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港澳台事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继续发展,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得到加强。各级财政社会事业支出由383亿元增加到1052亿元,增长1.8倍,全省社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逐步建立,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安全生产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连续四年实现“三下降”。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
政府自身建设继续加强。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着力完善行政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和向政协通报制度,实行省政府领导领办人大代表重点建议、政协重点提案和听取意见制度。加强政府立法,先后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法规议案37件,制定和修改政府规章89件。加强对城乡区域发展、产业优化布局和资源要素保障等规划引导,制定实施一系列重大规划。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和行政执法体制,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大幅削减,政务公开取得明显进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公共财政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县级政府扩权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机关作风建设年、企业服务年等活动取得新成效。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和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逐步完善。
过去五年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仍然过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要素制约问题还比较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亟待增强;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的任务艰巨,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居民住房、食品药品、公共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仍然较多。政府工作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差距,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仍需加强,依法行政能力有待提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铺张浪费现象仍然不少,消极腐败问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比较严重。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