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18日讯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5年,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具有浙江特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全面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初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昨天围绕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代表、委员们畅所欲言: “不妨参照费税的形式,从收取的相关费用中提出一部分,设立生态文明基金”、“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应适当限定旅游人数,以保护那里的一万多种动植物”……
控制农药使用,减少面源污染
汪爱娟:省人大代表、余杭区农业生态与植物保护管理总站副站长
我做了20多年农业生态和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如今,我有一个很大的感受,我们过度依赖农药,不合理使用问题很突出。这不仅影响农产品质量,还会因为农药残留、水污染等,造成面源污染,非常不利于生态省建设。
目前我省农民多数为文化程度较低的中老年人,盲目用药现象比较普遍。而植保机械又落后,防治效果很差。我希望能切实减少农药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构筑生态文明环境。
短期内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是不可能的,而新型、高效率的植保机械因为经营规模小而难推广。去年我省试点组建了植保专业合作社,开展统防统治,成效不错。
所以我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植保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推进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推进植保工作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
防治太湖蓝藻,重在技术攻关
叶金云:省人大代表、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所长
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环境保护工作格局,基本解决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一直在关注太湖蓝藻防治工程,这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工程。
蓝藻爆发范围每年都在扩大,已经扩展到整个太湖,去年入夏尤其是8月以来,一度影响到湖州市区城西水厂的取水口水质安全问题了。
目前,湖州当地采取的设置浮坝拦截、人工清淤打捞、生态修复等措施,只是减少蓝藻的权宜之计,缺少有效的防治技术支撑,不能达到治本的目的。
我建议省政府是不是可以出面,成立一个太湖水污染防治科技攻关工作组,组织优势科研机构、企业和专家等,对太湖蓝藻防治进行技术攻关。通过控制蓝藻的生长条件来阻止太湖“水华”的发生,立足长远、标本兼治,从根本上减轻或避免太湖蓝藻在浙江水域大规模爆发的可能,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新农村建设不能牺牲环境
管竹伟: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党委书记
稳定的稳字,如果没有禾木旁,就不稳反急;和谐的和字,只有嘴巴吃到粮食,才能和谐。但我省的大量优质耕地却正在遭受严重污染。一些人打着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口号,将城市污染源转移到农村。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到GDP的增长,而忽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坚决制止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利用,对各类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特别应促进那些既能提高当地经济水准,又能对环境保护有利的产业发展,例如竹子、油茶的种植等。
加强污泥处理,促进节能减排
徐向东:省政协委员、民盟省委会专职副主委
前不久,嘉兴要求一些污染水源的企业在报纸上公开道歉,现在又要在100个重点镇建立污水处理设备,这些都体现了我们政府治污的决心。
污水中存在多种有毒成分,处理后都积聚在剩下的污泥里,不处理好这些污泥,势必会造成二次污染。以前很多污水处理厂将污泥埋在地下,在这些受污染的土地上种出的粮食和蔬菜,如果被人食用,后果可想而知。
我觉得我们不能因为加强污染治理,而导致另一种污染,这将明显削弱节能减排的效果。
政府要对污泥处置实行有效管理,增加投入,还应加大污泥资源化利用的研究,坚持污泥综合处理处置的发展方向。比如,规定焚烧污泥发电,可以与焚烧垃圾发电享受同等优惠政策等,使污泥处理达到减量化、无害化以及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