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18日讯
“零干预、零使用、零发展,在大运河多元化保护中,应加入‘零保护’的新形式!”在昨天下午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专题座谈会上,来自文化界的省政协委员朱炳仁一语惊人。
考察了沿运河二十余城市的朱炳仁委员,在如火如荼的保护热潮中,感受到了“过保护”的隐忧——因此,朱炳仁才发出了“零保护”的呼吁。
将运河的某一地域区块圈起来,任何人都不进去干预,包括科考也不要进去,留下一块空白,任其“自生自灭”,以保持它的自然形态,这就是“零干预保护”;所谓“零使用保护”,就是要有“原住民”,将建筑物及生活环境设施原封不动地留下。这样的模式也同样适用于古村落保护。
“我们想要知道祖先是怎么生活的,难道非得像挖河姆渡一样才能了解吗?”朱炳仁由此发出了“零发展保护”的感叹,在我们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中,往往很多东西被推翻了,被破坏了,而这些东西可能对我们后代是非常珍贵的。
朱炳仁委员说,“零保护”并不排斥其它的保护模式,但如果没有“零保护”这种模式,很多文化遗存将在“保护”这个名义下损毁而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