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1月19日讯 (记者 李敏 叶海) 许多人都知道,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于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而对这部宪法的起草地所知者甚少。省十届政协委员、民进省委会副主委、省监察厅副厅长谢双成在提案里建议,应在宪法起草地杭州设立中国第一部宪法纪念馆,让更多的国人知晓宪法历程。
谢双成的这份提案里转述了大量史料回忆。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20次会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包括朱德、宋庆龄、李济深、李维汉、沈钧儒、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32人。
1953年12月24日,毛泽东带着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等人乘专列离开北京,于27日来到杭州,开始了一项为新中国法制建设奠定千秋基业的大事——起草宪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谭启龙安排毛泽东等人住在刘庄(即浙江西湖国宾馆),办公在北山街84号。经过紧张工作,起草小组于2月中旬拟出了宪法草案初稿,之后又修改了二读稿、三读稿、四读稿。3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宪法草案初稿。3月14日,毛泽东一行离开杭州返京。
“杭州,这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地,是浙江人民的幸运和骄傲;珍藏好、纪念好、宣传好这一段历史,则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谢双成说。
为什么要建纪念馆?谢双成委员分析,设立纪念馆有利于抢救和珍藏宝贵的立宪资料。为研究宪政历史和宪法文化,弘扬宪法精神,以设立纪念馆的方式来保存本国立宪资料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例如,美国1732年就在独立宣言和合众国宪法的起草地费城建立了独立馆,并在2003年建成国家宪法中心;又如日本,1958年建立了明治宪法纪念馆。建立纪念馆,使一大批珍贵的立宪资料得以收集和保存,并且为人们参观旅游、科学研究、宣传教育提供理想的基地,也有利于扩大所在地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目前,有关1954年宪法的历史资料散落于国内外,当年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越来越少,如果再不抓紧抢救发掘,那就会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的错失而愧对于先人,遗憾于后人。”谈起这份提案提交初衷,谢双成认为时间已经很紧迫。
谢双成认为,设立纪念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法治浙江”、“平安浙江”和文化大省建设,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如果能以建立1954年宪法纪念馆为契机,发掘好、保护好、利用好、宣传好“宪法起草地”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就能进一步鼓舞全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法治浙江”、“平安浙江”和文化大省建设的内涵和特色;进一步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浙江文化的软实力。
谢双成委员建议应尽快成立专家委员会和工作小组,着手征集、整理有关文件、文稿、照片、音像等资料;抓紧采访尚健在的宪法起草的亲历者、见证人和工作人员等;研究、出版有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