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钱江潮翻飞涌动的浪花里,文化的音符激昂跳动,浙江百姓文化生活的乐章越来越优美动听。
“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有序展开,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透过政府工作报告中简短的几行字,浙江文化大省建设5年来走过的历程,在眼前一一回放。
过去5年,浙江作为全国两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份之一,按照中央的要求,鼓励多种形式的探索和试验,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初步形成了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建设相互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省人大代表、浙江广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利平对此深有感触,他说,过去5年,依靠省委、省政府提供的良好政策平台,浙江文化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广博”自主设计、开发的富含中国文化元素的文化产品已走出国门。
过去5年,我省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全面实施,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省乡镇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活动室的覆盖率分别达到54%和60%。钱江浪花艺术团等文艺团体把精彩演出送到偏远乡村,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艺术“佳肴”。2007年,农民“种文化”活动在全省由点到面如火如荼地展开,有61个县的115个村加入到“种文化”活动的行列,大批富有特色、农民自我参与的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数据的背后是我省城乡百姓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从事基层文艺工作10多年的省人大代表、嵊州市文化馆群众文化信息调研中心主任卢芹娟高兴地说,过去5年,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嵊州文化广场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演出,有专业演员的表演,也有群众登台自娱自乐,老百姓不用花钱就能享受文化生活。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百姓的热切愿望,文化,已经从过去百姓生活中可有可无的“调味品”变成了难以割舍的“日用品”。
政府工作报告描绘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蓝图——今后5年,我省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尤其是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群,构建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增强浙江文化的影响力。
读着这一行行文字,来自文化艺术界的委员们深感责任重大。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林晓峰说,繁荣文化的“基石”是繁荣创作,今后我们文化艺术工作者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创作出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同时要面向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细细品味着今后5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王利平代表备受鼓舞。他说,我们要抓住文化产业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开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目前,我们正在开发科幻图书等精品图书,这种能发声、发光的图书可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蓝图更让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们心中充满期盼。他们说,今后,我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城乡社区、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生活将日益丰富。2008年,还要组织1.5万场戏、12万场电影、100万册图书到农村;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有线电视,对城乡低保家庭全面减免初装费。
代表委员们相信,经过5年的努力,浙江将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文化发展格局,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资源优化配置、运行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城乡居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
在浙江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文化将迎来又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
(浙江日报杭州1月19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