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目标】
全面落实“五保”供养条例,完善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长效机制,集中供养率继续保持在90%以上。继续为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城镇“三无”人员、重点优抚对象等居住的危房进行改造。
【年终成果】
去年,全市6家福利院总床位数比2006年底增加20%;全市37家敬老院总床位数比2006年底增加5%。全市1096名渔农村“五保”对象,有977人入院供养,集中供养率95.35%;城镇 “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95.74%;共完成贫困群众危房改造587户,投入改造资金614.9万元。
【发展特征】
集中供养机构的内部管理秩序进一步规范。实行统一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归档标准,福利院、敬老院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百姓见证】
周秋生:吃穿用样样不用愁
整洁的床铺、21英寸的彩电、配套的卫浴设施……在普陀区勾山街道敬老院,47名“五保”老人都住上了“标间”。记者来到敬老院时正是晌午时分,很多老人聚在院子里晒太阳,大家或站或坐、或独自闭目养神、或三五成群聊得开心。“住在这里,吃穿用样样不用愁,逢年过节还有东西发。就算没有儿女孝敬,阿拉一样可以享清福!”这是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74岁的周秋生老人住进敬老院已有4个年头了。“我每天早上7点起床,天气好的时候就去街上走走;要是落雨天,就在房间里看看电视,或者去活动室玩玩麻将。根本不用为吃啥、用啥操心,每天一到吃饭时间,就会有热气腾腾的两菜一汤送到面前。每个月还有零用钱,真是比做神仙还要快活啊!”周老伯边说边扯着自己身上的棉茄克,“这是院里刚发的,前年还发过呢大衣呢。”他又说,当初街道工作人员动员他来敬老院时,他还很不情愿,觉得是要把自己 “关”起来,但现在“轰”他走,他都不走了。
张孝仁:大病小痛有人管
“这几年要不是有政府出钱给我看病,还有敬老院专人照顾,我这条老命早就保不牢了。”75岁的张孝仁老人由于患尿路阻塞症,需长期插管导尿,卧床已近3年了。勾山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对他倍加照顾,除了日常饮食、清洁工作,还定期带他去医院复查、换尿袋。“人家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在床上躺了这么多年,敬老院里的护理人员却没有皱过一次眉头。有时候,我都觉得脏,她们却一直说‘没事、没事’!”张老伯说着,眼眶有些泛红,他哽咽着说,敬老院的工作人员比亲人还亲。
据敬老院院长孙赛素介绍,院里住着不少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人,护理人员时刻关注他们的病情。农村五保对象的医药费通过惠民医院优惠、渔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贫困群体医疗救助及各级财政补助等多种渠道解决,使孤寡老人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
王成根:再也不用避台风了
有人享受敬老院里“吃喝生病都不愁”的幸福时光,也有人乐意过自耕自作的田园生活。
家住定海新建社区山头黄村蔡家岙的王成根夫妇,站在自家修缮一新的宅院,开心得合不拢嘴,“幸亏政府出钱把阿拉的老屋修好了,这下子,以后再遇到刮风落雨天就不用去亲戚家里避难了。”
今年68岁的王成根无儿无女,一直与妻子过着清苦的日子。虽然镇里的工作人员也曾动员他们入住敬老院,但由于舍不下自家的“一亩三分田”,就一直留守家中。但夫妇两人仅靠贩卖农作物和政府低保金维持生活,根本无力修缮所居住的两间已经摇摇欲坠的瓦房,所以每年台风季节只能投奔亲友。
去年8月,市政府拨款1.2万元,帮他家改造危房,原来由乱石堆砌的旧房,变成了现在砖瓦结构的新宅。“新修好的房子,比以前高多了,清爽了,也牢靠了,阿拉住得也安心了!”王成根对自己现在的住房很满意。